第A35版:心迷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封面

第A02版
乐活志

第A03版
遇见,理想生活
 
标题导航
  2016年09月1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夺冠心理学
【文/薛政】

    要说前一阵子,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什么上,那恐怕非奥运会莫属了。各种各样与奥运会相关的话题都持续在社交网络上发酵,从宁泽涛的身材到霍顿对孙杨的攻击,从傅园慧的表情包到刘国梁和孔令辉二十多年的兄弟情……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盛宴,同时也像是一场全方位的娱乐盛宴。

    不过,奥运会的项目属于竞技体育,选手之间的对决同时也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一种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从观众的反应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例如,澳大利亚选手霍顿对孙杨的攻击同时也被视为对中国人的侮辱,而不单单是孙杨的私事。例如,某微信公众号8月12日发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美国体操队获得女子团体冠军之后,其中有位体操队员在国歌响起时没有将手放在胸口,因而在社交媒体上讨伐,最后不得不道歉。

    如果撇开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等大家普遍已认知的社会因素,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我们习惯在运动员这些个体上加入那么多宏大的意义,这背后有没有什么心理学的玄机?

    心理分析:

    常识一般倾向于在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之间做出区别,比如,好莱坞大片当然都是虚构的,可是新闻或者独立纪录片则标榜自己的冷静、客观以真实。但是,激进的文化研究理论挑战我们的常识,它们认为,我们在媒体上接受到的信息并不是对现实的无条件复制,而是像电影一样经过了认知加工,反过来,我们观看媒体时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像观看电影一样充满了自己的期待,并一直在进行某种欲望投射。

    如此说来,奥运选手在电视上的图像,首先是一个被嵌入到故事中的符号,作为观众的我们期待这个符号最终能够让这个故事完满,这样我们的欲望就得到了满足,就像电影中英雄最终打败恶棍救出公主一样。

    这样我们便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此次奥运会开始几场比赛中,拿了银牌的运动员得不到赞赏,反而得到一片遗憾之声。因为这个在电视中出现的符号已经不单单是运动员本人,而是承载着成千上万人期待投射的文化符号,而这个需要被完满的故事可能是黄皮肤的英雄成为世界第一,可能是一个经历了屈辱的国家终于可以傲视全球,而一旦期待没有被满足,由失望导致的负面情绪就被激发了。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封面
   第A02版:乐活志
   第A03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4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5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6版:热爱
   第A07版:热爱
   第A08版:达人
   第A09版:秘境
   第A10版:创意志
   第A11版:设计师
   第A12版:设计场
   第A13版:设计风
   第A14版:设计说
   第A15版:青意社
   第A16版:风尚志
   第A17版:风尚
   第A18版:打开衣橱
   第A19版:打开衣橱
   第A20版:修颜值
   第A21版:修颜值
   第A22版:外面的世界
   第A23版:外面的世界
   第A24版:文娱志
   第A25版:女神
   第A26版:X星球
   第A27版:X星球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汽车
   第A30版:海信·时尚3C
   第A31版:信息
   第A32版:倾情志
   第A33版:情致
   第A34版:有情人
   第A35版:心迷宫
   第A36版:街拍
谋杀记忆
夺冠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