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心迷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封面

第A02版
乐活志

第A03版
遇见,理想生活
 
标题导航
  2016年08月16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心灵鸡汤
【文/薛政】

    有这样一个网络段子:一个年轻人,虽然长得很丑,但只要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勤奋工作,努力奋斗,如此这般二十年,他就会成为一个长得很丑的中年人。 这个段子好像并没有按套路出牌。 按常理来说,一个面对着某种“不可抗力”的人,在经过自我奋斗的洗礼以后,不是应该得到皆大欢喜的结局吗?众所周知,那些励志故事有时也称为“心灵鸡汤”。顾名思义指的就是那些能够滋补心灵的各种故事。它最基本的“套路”是:虽然我们开始可能面临着不完美的情景,尤其是不完美的自己,但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最后总能获得完美的结局。从一个个大同小异的故事里,读者还能获得各种经过提炼和升华的人生道理。

    可最近几年网络上流行的并不是这种励志故事,反而是如同上面那个段子的反励志故事,比如最后得出的结论也非常让人沮丧,比如“当你和某个人不熟时,你可能会误认为他很渣,但当你用心和他交往一阵子,你会发现他真的很渣”,等等。在这种风靡网络的语言现象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大众心理呢?

    心理分析:

    “反心灵鸡汤”大行其道,与其说是某种集体自虐心理作祟,不如说是大众心理告别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他认为,新生儿在面对未知的客观世界时,最初会认为世界的运行凭借的是自己的力量,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才慢慢意识到,客观世界的运行是独立于自己的,自己不可能凭着简单的抓握动作或是几个模糊的发音把一个已经消失的东西再召唤回来。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这个“自恋期”,并从这个阶段解脱出来。

    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心灵鸡汤套路的背后是成人心理向自恋期的“退化”:姑且不论我们凭借个人奋斗是否一定会导向成功,即便真的成功了,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把原因归于自我?而退化的心理功能,就在于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遇到挫折以后,可以从这种“自恋” 故事中得到想象性满足,以躲避客观世界处处存在的锋芒。

    这种故事套路与其说是心灵鸡汤,不如说是心灵麻醉剂,它并不能滋养心灵,但可以提供一时的欢愉,虽然欢愉过后,客观世界依然在那儿,什么也没有改变。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封面
   第A02版:乐活志
   第A03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4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5版:遇见,理想生活
   第A06版:热爱
   第A07版:热爱
   第A08版:文化
   第A09版:文化
   第A10版:创意志
   第A11版:设计师
   第A12版:设计趣
   第A13版:设计风
   第A14版:设计说
   第A15版:青意社
   第A16版:风尚志
   第A17版:风尚
   第A18版:打开衣橱
   第A19版:打开衣橱
   第A20版:修颜值
   第A21版:修颜值
   第A22版:外面的世界
   第A23版:外面的世界
   第A24版:文娱志
   第A25版:女神
   第A26版:X星球
   第A27版:X星球
   第A28版:汽车
   第A29版:汽车
   第A30版:海信·时尚3C
   第A31版:信息
   第A32版:倾情志
   第A33版:情致
   第A34版:有情人
   第A35版:心迷宫
   第A36版:街拍
反心灵鸡汤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