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26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比尔·波特“写完这本书,我就可以去死了”

    比尔·波特在彩云之南、丝绸之路时,途经麦积山、嘉峪关古长城、塔什库尔干等著名地标,并和当地居民留下了珍贵的影像画面。

    精短的白发、蓬松的白胡子,一身运动装,坐在衡山宾馆斜对过咖啡馆内的比尔•波特颇有几分“云游高人”的意味。“按计划,我不应该出现在上海。”他一边吃面包一边说。最近他回来了。“我要再爬霞幕山,随后去杭州看林逋、绍兴看陆游,最后到天台山,寻找寒山的踪迹。”这个落脚点是特意挑选的——寒山是比尔•波特的偶像,《寒山诗集》是他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作品。

    美国人比尔·波特已经写了15本书,正在写一本书,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关于中国。他是最早注意到“终南山隐士”的人,是较早走过丝绸之路的当代外国人,更是一位“修行人”。近期,他携《丝绸之路》和《彩云之南》的中译本现身沪上,并进行一场“诗歌之旅”。

    文 唐骋华 图 受访者提供

    寒山

    1970年波特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并取得奖学金。该奖学金要求学第二语言,他选了中文,“之前我读过一点禅学,觉得有道理。”

    每周五天、每天早晨8点到12点学习中文,从“我的名字是……”“我从哪里来”起步,到简单对话、讲故事,逐渐进入汉语的世界。翌年学文言文,难度提升,他却顺风顺水,老子孔子、唐诗宋词都读得很畅快,“好像我前一辈子是中国人”。同时,他到唐人街学打坐,对“修行的方法”日益感兴趣。

    1972年,波特决定放弃奖学金、学位,跑到中国台湾领受中华文化。“家人很不理解,但还是帮我买了张飞机票。”

    他先住高雄佛光山,但感觉“太热闹”,又搬到海明寺居住。其间,方丈送了他一本寒山诗集。寒山(约691-793),唐代诗僧,隐居浙东天台山,以白话作诗,内容涵盖儒、道、释。晨钟暮鼓里,捧读这位被中国人遗忘的诗人,波特倍觉兴奋:“他幽默、喜欢笑,鼓励别人,擅长描写大自然,太好了。”他尤爱寒山笔下的月亮,说“那代表了他的心”。

    经过潜心翻译,1977年波特用“赤松”作笔名出版了《寒山诗集》英译本,收录300多首诗。此前,寒山的诗作已零星传入欧美,并影响了“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波特的翻译则激起了更大的热情,也奠定了他“汉学家”的声名。

    不过谈及旧作他耸耸肩、摆摆手,“从前我只能翻译语言,现在才能翻译精神。”确实,三十多年来波特陆续翻译过《石屋山居诗集》《金刚经》《六祖坛经》,将屈原、李白、苏东坡等引介给欧美读者,又撰写《空谷幽兰》《禅的行囊》《丝绸之路》《彩云之南》等书,中华文化的精神体会得越来越深刻。

    台北

    翻译《寒山诗集》之际的波特绝非清心寡欲。

    在海明寺住久了,方丈曾对他说:“你该出家了。”波特遂琢磨着“逃走”。他虽注重禅修,可还没到看破红尘的地步。1977年秋,波特入台北的中国文化学院进修中国哲学,相识了一个女孩子,祖籍上海浦东。为了爱情,他“还俗”跑到阳明山顶的竹子湖。《寒山诗集》和《石屋山居诗集》的翻译就是在湖畔农舍里定稿的。

    但彼时,女孩父母反对两人谈恋爱,理由是,这老美太吊儿郎当,连个“正经工作”也没有——后来波特发现,这类批判伴随了自己大半辈子,从岳父岳母到妻子再到儿女。

    起初,他靠晚上给人补习英文谋生,1980年起做英文广播员,电台就在半山腰。每天早晨5点,他抵达电台,浏览当天的中文报纸,选择新闻并翻译,7点半准时开播。9点,打电话给各报社,了解最新动态。他播报了整整六年。

    由于兼做记者,波特经常下山到台北市区转悠,找合适的采访者。“要说英语,在1980年代可不太好找。”他常去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馆,在那儿结识了不少作家、诗人、艺术家。

    明星咖啡馆创建于1949年,经营俄式餐点和饮品,据说,蒋经国夫人蒋方良偏爱这家的俄罗斯软糖。及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人聚集于此办文学沙龙,白先勇、陈映真、陈若曦、三毛、黄春明等皆频繁出入。诗人周梦蝶则在门口摆起小书摊,专卖文史哲,成为台北街头的经典场景。

    “我认识周梦蝶,每次去他都在,很和气,也喜欢开玩笑。我还记得他的书摊上有一本线装的寒山诗集,是明代版的。”波特说。学习打坐后,周梦蝶才变得寡言少语。

    1989年明星咖啡馆歇业,2004年5月重开业,风格延续往日。如今只要到台北,波特必回此处,点上咖啡、糕点,看街景。“上世纪70年代,透过二楼的窗户能俯瞰全台北,80年代不行了,现在又看得见了,说明污染得到控制,空气改善,我十分欣慰。”算起来,他居住台北十多年,作为观察者则有三十余年,亲历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例如,从“男人不准留长发”到遍地“伪娘”。

    隐士

    明星咖啡馆歇业的同一年,波特首度探访大陆。翻译《寒山诗集》时他就很好奇:中国究竟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尽管身边人都否定,他仍不死心。1989年,机会来了。

    在北京参观广济寺时净慧法师告诉他,终南山附近有隐居者,不过多藏身深山,不好找。法师劝波特别着急。然而波特第二天就坐火车赴西安,一出火车站,他打了辆出租车直扑终南山。“我让车停在山脚下,告诉司机,3天后来接我。”

    恰逢人间四月天,春暖花开,波特于山间行走、攀爬,寻找到一个又一个隐士,据估算达数百人。胡子拉碴的他也令隐士惊讶:他们从未见过外国人,何况他中文那么流利。波特与隐士们相处了三个月,喝茶、吃面条、住茅棚、打坐、同睡一张炕。他拎着台大录音机,录制了许多磁带。回台湾后开始写稿,感觉材料还不够,又进山采访了两个多月。

    1990年《空谷幽兰》问世。和之后的《禅的行囊》《丝绸之路》《彩云之南》等一样,书名都是他自个儿起的,很带些唐代诗人王维的禅味。

    在西方,《空谷幽兰》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特别是经美国诗人、“垮掉一代”代表人物盖瑞·施耐德推荐,很多人对“中国隐士”的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中译本迟至2001年才出版,影响力逐渐扩大。2012年初,西安市民张剑峰受该书启发,多次进山寻访,引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一时间,“终南山隐士”成为舆论热点。

    此时,波特已“混迹”大陆二十多载,从南到北、由东往西,跨大江、越大山、穿隔壁,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此次他来华携带的三部中译本——《黄河之旅》《丝绸之路》和《彩云之南》,即是在探访终南山隐士后相继完成的。

    行走 

    1991年,波特原供职的那家广播电台的老板移居香港,请他负责一档每天两分钟的节目。波特想了想,提出一项策划:当时来内地的港台人士主要是做生意,较少关注风土人情,他何不填补空白,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呢?老板同意了,并提供资助。 

    首行为黄河之旅,计划从河口走到源头。“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一直到宋朝,那一带都是其中心地区。我要走遍黄河流域,了解成就了如此伟大文明的事件、人物和景观。” 

    节目播出后大受欢迎,翌年秋,波特走上了“丝绸之路”。此行对他个人有重大意义。“我们从中国的古都长安出发,横穿整个中亚,抵达印度西北部的古都塔克西拉。两千年前,佛教正是从这里启程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此,即便经历了“漫天的风沙和炙人的热浪”,即便彼时的交通、住宿常令他抓狂,但多年以后,诸多场景仍历历在目、津津乐道。 

    前些年,波特屡次以导游身份行走于中国西北,“都是四五个人的小团体,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看了《丝绸之路》主动找我带队,希望深度了解某个地方的历史、艺术、风俗。”不过,波特并无开旅行社的念头,至于商机,这位美国隐士从没考虑过。 

    1993年,波特由广东至广西,经贵州入云南,探访了当地的少数民族。这回,他的人类学训练派上了大用场。“晚上我住村寨里,和他们聊天,记录他们的故事、神话、歌词和历史。” 

    可想而知,这样的内容吸引了大量听众。波特在香港做了两年广播,又勤奋写书,总算攒够了首付——他和太太在西雅图附近的小镇上买了套房子,并把儿女送往美国读书。

    起点 

    这或许是波特赚的最大一笔钱,因为选择“云游四方”,无固定工作,他的日子至今过得紧巴巴。“我一个月需要1500美元,而退休金只有700美元,剩下的全靠版税。”每次来中国,他都买打折机票,住普通宾馆或旅社。自从电子书兴起,近两年,他的收入提高三成。 

    不过对金钱,波特始终保持着不甚关心的态度。他的解释是:打小就看破红尘。 

    原来,幼年时波特家境富裕,父亲有权有势,常有人登门拜访。“他们对我很好,送我礼物、玩具。可小孩子看人很清楚,我知道他们戴着面具,目的是奉承我父亲,得到钱、得到权力。”12岁那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波特反而感到很快乐。 

    波特的青春期,适逢“嬉皮士运动”风起云涌。嬉皮士不追求物质财富,提倡简单、质朴、随性的生活方式,强调个性和心灵自由。东方文化恰好契合这些主张,受年轻人追捧。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波特接触、学习中华文化,来到中国修行。“缘分呢”,他笑言。 

    有意思的是,无论在港台抑或大陆,他的这种生活态度都被归结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倒不在乎,继续年年来上海,从这儿走向中国腹地。 

    2012年8月29日,69岁的比尔·波特沿着黄河、长江,寻访36位古代诗人的足迹,包括曹植、阮籍、陈子昂、李白、杜甫、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白居易等。他带着“美国最好的酒”——用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每到一位诗人的墓地,就往坟头放一杯酒。“古代诗人特别爱喝酒,我想,他们会喜欢我的威士忌。” 

    终点站选在天台山,那是寒山隐居并终老的处所,也是波特的一次昭示:他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写完这本书,我就可以去死了。哈哈哈!”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人物
   第A15版:人物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影像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创意岛
   第B11版:创意岛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游走
   第B15版:游走
   第B16版:资讯
   第B17版:海信·时尚3c
   第B18版:情景
   第B19版:情致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活动
   第B22版:活动
   第B23版:活动
   第B24版:街拍
比尔·波特“写完这本书,我就可以去死了”
修行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