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生
专栏作者(香港)
上海旧日的纺织厂化身M50作为艺术家的藏身之处,那香港呢?这个被叫做“文化沙漠”的香港是没有艺术家,还是没有地方给艺术家创作?高房价、空间小,艺术家在哪里创作?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参加了“火炭艺术工作室开放计划”,走遍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工作室。
火炭,地理上的概念在新界。但究竟哪里是“火炭艺术工作室”?实际上并没有集中的一栋楼或一个街区,艺术工作室分散在各幢工业大厦的不同楼层。比如“山寨厂”在华联工业大厦17楼,“Art Plus”在环球工业中心7楼。每间工作室最大也不超过30平方米,大多只占据一层楼的某一间。它们的隔壁常常是南北干货、水果的仓库,飘散出混合各种水果和干香菇的味道。
工作室的气派自然不能和红坊的雕塑中心比,只摆得下几件装置、大幅画作,可是,小小的房间以及在场的艺术家本人给我很强的参与感。因为是开放日,工作室敞开大门,艺术家纷纷介绍自己的作品。当我们有其他见解,也就直说,像是朋友间轻松的聊天。接着,大家又慢慢地从眼前的一个小雕塑谈了开去,谈兴趣、谈当下、谈困惑。
最令我津津乐道的是:有一间工作室摆着一件没有完成的泥塑。主人介绍,有个小朋友每天放学来这里做一点,过段时间就会有成形的艺术品。制作作品的时候:小朋友不急,也没有人强迫他,限制时间。这样子,小朋友会有成就感,而真正地爱上了艺术创作。
由于工业大厦在山尾街、黄竹洋街附近,这一区少有住户,异常冷清。好在再冷清,这里也已经被艺术家们找到,集聚在此十多年。拉开绿色货梯的卷帘,你就会看到对这个城市有敏锐触觉的小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