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6年05月30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卫生人才招聘会凸显两大问题
儿科医生难招 外地生源难留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儿科医院医生压力大。青年报资料图

    昨天,2016年春季上海卫生人才暨暨规培住院医师合格人员就业招聘会在上海人才大厦进行。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机构等近百家沪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到现场招收卫生系统人才。现场青年报记者发现,紧缺的儿科医生依旧难寻合适人才。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儿科医生紧缺 医院放宽学历要求

    “上海的儿科医生一直都缺啊。”当青年报记者询问起杨浦区中心医院儿科医生招收情况时,人事介绍,在现场收了三四十份简历,内、外科的专业几乎都有涉及,“只有儿科招不到人。”

    闵行区中心医院的人事负责人也有此招聘“痛点”。“儿科医生非常难做。”闵行区中心医院的人事负责人观察到,通常一个孩子生病,会有三到四名家人陪同看病。“往往儿科医生一开药,家长都拿出手机百度,并质疑医生开药的合理性。”人事负责人补充,儿科医生经常在看验血报告开药时,听到家长拿着手机反驳:“网上说白细胞到一定数量时,不用吃抗生素,你为什么要给我孩子开?”

    该负责人摇摇头,表示儿科医生难做,不仅绩效奖金少于有手术量的科室,而且工作强度大,有时遇到接连值班,会连续36个小时在医院工作。“难度大、收入不高。”闵行中心医院的人事这样形容她所了解的儿科医生情况。“所以在我们医院,像儿科、口腔科这类岗位紧缺的科室医生,可以放宽到本科学历。”

    青年报记者观察,昨日招聘会现场约有半数医院挂出了“招儿科医生”的需求。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十家,均被告知:“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才。”昨日为数不多的儿科医院也最早“收摊”。

    流动性大语言关难过外地人才难留沪

    “你是本地生源吗?”学康复专业的时同学在一家区级康复机构面试时,摇头回复此问题。“不好意思,这个岗位我们更倾向选择本地应届生。”

    时同学告诉青年报记者,他是本科学历,在规培已经见习了三年,虽然他已经成功考取了资格证,但连续找了三周工作,他依旧没有成功。其中近六成是因他的“非沪籍”条件遭拒绝。“对薪资,我已经没太高要求了,只要可以有家医院‘收留’我。”时同学如是说道。

    “我们也是考虑到医生的稳定性等因素。”拒绝时同学的人事解释:“医生行业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且应届医科学生的薪酬水平一开始并不高。外地生源生活压力大,在医院里都做不长久,流动性太大。”

    对尽量不招收外地生源的原因,闵行区一家社区医院的人事透露,“语言是硬伤。”“来看病的多是阿姨妈妈,且不说能否听懂上海话,闵行地区还有不同的方言。外地的应届生听不懂,怎么看病?”

    有两年工作经验的杜同学也是外地生源。护理专业专科的她因为户籍和第一学历,近一个月没有找到适合的护士工作。“如果是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可以是外地户口。如果应聘者为本地户口,可以放宽到专科。”杜同学看了不少招聘简章,已经总结了一套规律。

    不过闵行区某社区医院的人事表示,对紧缺的儿科医生这一块,会放宽对应聘者的要求,本科非户籍且符合行医标准的优秀应届规培生,还是有机会留在医院。

    时同学最后打起精神说:“虽然现在还没稳定工作,但相比起以前学姐学长的找工作困难程度,我们规培生已经乐观了很多。”昨日为规培住院医师合格人员招聘会,青年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七名学生,其均表示自有“规培”方案后,沪上医院逐步认可该项培训体制,应届生在找工作时已轻松了许多。

    昨日刚实习结束的杨同学对找工作也信心满满:“现在新出的规培政策比较支持应届生,差不多专业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只不过是医院是三甲还是区级的区别。”

更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城事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专题
   第A09版:专题
   第A10版:天下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专题
   第A13版:专题
   第A14版:球周刊
   第A15版:球周刊·追球
   第A16版:球周刊·场外
儿科医生难招 外地生源难留
上海论坛讨论“亚洲命运共同体”
市统计局发布2016年市民市内旅游调查报告 超三成市民有年内游迪士尼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