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2016全国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2016全国两会

第A03版
2016全国两会
 
标题导航
 
  2016年03月10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委员呼吁大学建设新型教学体系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涉及一流大学的建设问题,也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然而,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学生以课本、课堂、课堂教师为中心,热衷于考试考证,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同时,学生对于枯燥的学习非常不满,上课玩手机、看电影等是课堂内的普遍现象。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蓝闽波提交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抓手,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提案,呼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现状是实现创新国家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体系应以兴趣为导向

    没有兴趣,创新动力势必不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多样化的,缺少兴趣的学习会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是为考试而学,为学位而学的普遍现象。蓝闽波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因材施教是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因材施教已经提出多年,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涉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多个问题。如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实施通识教育,经过两年的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采用各种措施,对教学体系加以调整,加大学生对各种知识的阅读量。只有在了解各种知识和观点的基础上,在专业学习阶段再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 这样可以减少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高专业满意度,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这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为因材施教提供极大的空间。

    可放开专业选择

    蓝闽波介绍说,专业的选择涉及每一位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对专业的热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美国大学在转专业方面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在大领域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如:在工程学院,学生可以从机械工程转到电子工程专业学习;同样,工程类的学生也可以转到理科学院学习。这些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我国高校也允许学生转专业,通常是在一年级末,而这阶段,学生对于专业的理解和了解都与中学阶段类似,对所学专业还没有基本的了解;要实现学生自由转专业,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一些“热门”专业人数过多的情况,可以通过自然调节和社会用人调节实现不同专业的均衡,真正做到高校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宗旨。

    要逐步理顺定位

    他介绍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对于高校的功能定位,已经在多年的建设过程中,已逐步实现了分类管理,如美国的文理学院就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对于专业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这类高校的毕业生却是一流大学研究生的热门候选人。这些大学(学院)实行小班教育,重视素质培养,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学,对于科研并不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同样,德国的教育体系讲究多元化,特别是它的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很成功。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而我国的高校去特色化严重,一味强调大而全,导致各类高校雷同。但对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却不太关注,每年的研究生招生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些弊病,一些二、三本的学生为了改变身份,从入学开始就为考研奋斗,造成考试成绩很高,能力却很一般的情况,这也直接导致许多用人单位非985、211本科生不使用的社会环境。

    蓝闽波建议,要采取一切措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情与兴趣,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经过基础学习再分到具体专业。大类招生可以减少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增加专业选择空间,提高专业满意度,真正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从兴趣出发选择专业。

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016全国两会
   第A03版:2016全国两会
   第A04版:2016全国两会
   第A05版:2016全国两会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青年
   第A10版:青年
   第A11版:天下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文体
   第A14版:文体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财经
   第B02版:证券
   第B03版:投资
   第B04版:影像
   第B05版:汽车专刊
   第B06版:汽车·业界
   第B07版:汽车·推荐
   第B08版:汽车
沪6名中学生撰写提案被提交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东航、迪士尼将出“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