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公益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焦点
 
标题导航
 
  2015年10月1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工服务 专业试验田
青年报记者 朱筱丽

  开篇语

社会工作,既是一个新专业又是一份新职业。在上世纪末的上海,就聚集了一批人,他们中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贤达、青年学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将有着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寻求一种在转型中国更好地关注民生、服务社群、推进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模式。“社工为何?社工何为?社工何业?”是智慧的前行者、勇敢的后来者一贯的命题。青年报记者试图从上海社工实务的发源地浦东开始,寻访探索社会工作探路者和引领者,以求拼图式地记录呈现“社工”在上海的发展脉络,梳理出值得借鉴的社工实务个案、机构经营模式、专业发展路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求索之余困惑、前行之余迷茫。不光是社工界的事儿。

    2003年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这个国外引进的概念,在浦东有了独立的实务运作机构。乐群的孵化模式试水成功后,浦东社工协会又先后孵化培育出了乐耆、乐爱、乐家等12家“乐”字辈为主的专业社工机构。2013年《浦东新区社会服务机构专业人才薪酬指导价》出台。让求索困惑中的社工探路者们如饮甘霖。近期,浦东社工又将触角伸入社区。社会、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如何“四社联动”?浦东社工开始了新命题。

  青年报记者 朱筱丽

  招兵买马 浦东有了用武之地

    1993年,为响应国家民政部开展社会工作探索的号召,上海市成立了社会工作者协会。在初期的摸索过程中,主要以基层开展社会工作实践和恢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任务。

    1997年,浦东新区引进了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基层相关岗位,开启了社会工作在实务领域发展的序幕。

    1999年,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注册成立。

    “从1997年到1999年,三年三批学生。”浦东社工协会秘书长国云丹告诉记者,浦东社工协会从寥寥数人开始组建,三年中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引进了36名社工专业本科毕业生。

    而后协会将青少年服务作为业务定位,招兵买马后开始布局。2000年,潍坊社区社工站、沪东社区社工站、育英学校社工站等5个社工站相继成立。“这的确在浦东本土化探索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在当时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先设想。”

    国云丹告诉记者,发展路径虽然一开始并不通畅,但“种子”都留着了,同时,36名科班社工也印下了足迹。最初合作的东方医院、香山中学等单位至今仍保留着“医务社工”“学校社工”的服务项目,均源于当时的初创时期的沉淀。

  培育孵化 诞生12家独立机构

    “被同化”是浦东社工协会开始领悟的痛点。国云丹告诉记者,“社工站”模式很快显示出了它的脆弱性:由于社工进驻体制内组织,无法获得工作的自由度,也得不到来自所属组织的心理和专业上的支持,其能力得不到施展,工作意识和方式很快被进驻机构的人员同化。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2003年协会酝酿成立我国内地第一家民办社工专业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

    “当时内地社工行业没有发展,我们也在探索,一开始是引进人才、倡导社工理念,先让大家知道社工是什么,然后需要载体。于是先是自己开发项目,等项目成熟稳定后再剥离出去,使之成为独立机构。”国云丹介绍。

    强化社工机构的孵化器功能,是浦东社工协会逐渐厘清的思路,也逐渐摸索形成“项目育机构”的模式,按照需求稳定、项目成熟、队伍得到锻炼的标准由社工协会及时注册成立。截至日前,浦东现有注册成立的专业社工组织共有46家,其中有12家专业组织均有浦东社工协会的烙印。

    有了这批社工事务所的引领,一大批由个人、团体、专业社工成立的专业社工机构纷纷注册成立,截至2015年,浦东社工协会的团体会员(包含社工事务所、社工相关机构、服务社/社工站等)已有52家。筑巢引凤,外区的春晖社工事务也慕名而来。

  专业服务 社区问题软着陆

    乐群脱胎于协会的项目,成立至今运行健康有序,这样的自信来源于浦东社工协会在人力资源、项目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拥有独立身份的乐群开始在公益的舞台上亮相,在“公益项目招投标”、“公益创投大赛”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不管是招投标还是公益创投,都要求以项目形式来竞标,对项目的策划和管理能力提出了相当要求,这就进一步激励社工机构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同时始终强调围绕社会热点、难点、焦点来设计服务项目。”

    为简易民工子弟学校服务成了乐群第一个项目,一方面针对学校教育资源不足、身体健康缺陷、营养不良等问题,开发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注重从心灵和心理上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信心,融入社区和社会。同时,对于少数民族群体办理各种证照、子女教育、清真食品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融入城市。

    “维稳”也会找社工,有社工自喻“社会工程师”,哪里缺资源哪里补资源。但国云丹表示:“社工的确可以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是一种软实力,可以让尖锐的问题和关系软着陆,但社工并非是万能的。”

  聚焦核心 社工薪酬破冰

    栉沐风雨的先行先试后,社工价值逐渐得到了政府官员、专家教授、社会贤达、青年学子的认同。而2013年对于社工界而言意义非凡——千呼万唤之下的《浦东新区社会服务机构专业人才薪酬指导价》终于出台。

    “指导价”的诞生让“社工的薪酬”这个敏感话题,这块所有社工的心病得到释然——提升一线社工人员,尤其是机构骨干核心团队的薪酬,平均一个社工的薪资将增加20-30个百分点,一名工作五年的社工(职务等同于二级中级社工师),税前收入将近6000元,一举超越本市职工平均工资。

    “因为人力成本的核算问题,机构做有些项目几乎是赔钱赚吆喝,项目中的人力资源费用偏低,政府在购买服务过程中核算的人员成本开支也不足以完成人才培养、发展、使用的全覆盖,不少机构在做薪酬调整时参照的是2007年由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制定的薪酬标准,相对现在的物价水平已经滞后了。因而机构往往培养了一个好苗子,干不了两年就走了,有的流到了‘薪酬高地’,有的甚至离开了这个行业,这不仅严重影响社会服务发展的持续性和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难以在社会服务领域留住有经验的资深精干团队。”

  踏实前行 关注社区新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入,社区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也成为都市人群渴望找到归属的家园。由此,如何整合社区的内外部资源,提升社区解决问题和发展共同体意识的能力,成了浦东社工协会的新议题。2015年5月,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以“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社区治理”为主题主办“第九届浦东社工节”,邀请芬兰、台湾、成都、上海本地的学者和社区实践专家汇聚浦东,分享经验,共同探讨新背景下社区治理的路径,共谋社区治理新格局。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着眼点上。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军教授指出,从国外到国内,呈现出“从社区建设到社区治理,从宏观探讨到微观关怀”的总体趋势,尤其是作为社区主人的居民在社区治理中作用,他们参与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这些行动不仅能够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密性,而且能够促使居民在行动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和存在感。

    随着会员数量的扩展及会员间的资源竞争愈加激烈,增加了协会统筹的难度,与此同时,会员需求的日渐增加更是增大了协会管理的复杂性。会员认同逐渐成为协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部分优秀的个体会员因对实际工资收入、职业声望等的不满意,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脆弱的社会工作行业中优秀社工人才的流失和社工队伍的不稳定成为的最大困扰。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

    作为秘书长的国云丹告诉记者,在追求得到社会外部认同的同时也会追求会员内部的认同,现阶段,主要针对中青年社工骨干进行培养,让一群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优秀的社工督导成长起来,成为行业专业质量的把关者。

    ■B02

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问政
   第A05版:城事
   第A06版:城事
   第A07版:城事
   第A08版:天下
   第A09版:天下
   第A10版:文体
   第A11版:文体
   第A12版:文体
   第A13版:证券
   第A14版:投资
   第A15版:维权
   第A16版:早知道
   第B01版:公益周刊
   第B02版:益调查
   第B03版:主角
   第B04版:亮点
   第B05版:亮点
   第B06版:在行动
   第B07版:在行动
   第B08版:微心愿
串联散落在民间的社会组织
光盘行动,一盘炒不热的“冷饭”?
社工服务 专业试验田
儿童安全 移动体验营
金秋行动 十月益日历
童年见父弑亲心魔难解 少年办工半医寻求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