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青年视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2012年11月06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学”在升学的环境中如何求一席之地

    □丁烨 

    前不久,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这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八年研究的成果,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该套教材不仅将《论语》、《孙子》、《道德经》等经典文献全文选入,还将京剧、茶文化等纳入其中,且只学不考试。

    (据《羊城晚报》)

    “复兴国学”历来有之,但近年来伴随着一幕幕令人瞠目结舌的社会道德荒诞剧,有愈演愈烈之象。从来没有一个时期,“道德”话题被如此广泛地引发全社会探讨与争论。有人将目前社会大环境的道德败坏,拜金主义以及各种不堪归结于人心不古,归结于是现代人信仰的缺失所致。人教版的这一套教材将古代的经典读物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初衷是欲通过重新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相当的社会责任感与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此举想法虽好,但笔者却悲观地看到这些精美的书籍很可能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在中小学中引入国学教育其实存在一个深刻的矛盾。国学课程倘若不考试,那么估计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很少有学校会认真教学;如果要考试,那么势必又加重了原本就疲惫不堪的孩子的负担。此外,对于古代经典读物的授课,贵在深入浅出,能够让孩子通过浅显的语言明白大致的意思,但是这样的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自身素养要求极高,哪怕是高校中文系的教师都不敢称自己能够让大一新生通过几堂经典阅读课就对国学产生兴趣,何况是日日被琐碎之事牵绊住的小学语文老师?不考试的国学课,听起来很美,但对太多有升学率要求的学校而言,它不过是装饰门面的华美绸缎,尤其对升学班而言,它很有可能最终变成语文课、数学课乃至英语课。

    回到国学本身,它的传授有自身的规律,其精髓绝非短短几十分钟的课程所能传递。古来的国学大师,往往在幼年是被私塾先生用戒尺打大的,或者是通过囫囵吞枣般的刻苦阅读最终得道。究其原因,无非是国学的门槛太高,对幼童而言,启蒙阶段只能靠死记硬背,因其认知无法达到理解的程度。国人往往听到“死记硬背”的事情便一巴掌打死,然而对于经典读物,这是终身受益的唯一方法。幼年背诵的熟烂文本,会在不断巩固、不断成长的某一天、某一阶段突然得“悟”,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理解。很难想象,国学这门故纸堆中的学问,到了被语数外充斥的现代学校,还会有多少存在的空间。

    国学教材如何不变成一堆废纸,需要从根源上切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泛滥。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何使用这套教材,如何评估这套教材,都需要教育部门尽快拟定相应的细则,而各地方教育部门也需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推广这一课程。对许多学校来说,当务之急并非推行国学教育,而是如何让孩子有时间、有兴趣进行主课之外的主动深入阅读。

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时事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事件
   第A09版:事件
   第A13版:财经·动态
   第A14版:财经·理财
   第A15版:证券·选股
   第A16版:证券·看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青年视角
   第B03版:早知道
   第B04版:微生活·城事
   第B05版:微生活·城事
   第B06版:微生活·网兜
   第B07版:微生活·百态
   第B08版:微生活·社区/校园
   第B09版:互动·亲子
   第B10版:互动·维权
   第B11版:学记团
   第B12版:影像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文娱
   第B15版:体育
   第B16版:体育
风雪中免费送饭应成救急机制
鼓励下十大名楼申遗又如何?
“国学”在升学的环境中如何求一席之地
银行“5分钱欠款”的不近人情
请重视气象信息
的预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