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青年视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24小时

第A03版
青年调查
 
标题导航
 
  2012年10月09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时评
高校“点名”的是非之争

    □丁烨

    高等学府的课堂是不是应该点名?这个颇让人矛盾的问题日前因一位复旦大学的政治课老师,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复旦某教师一则上课课件公开宣布“复旦教室应有允许学生翘课之气量”,因而认为学生“来或不来,悉听尊便,无须请假”(见本报今日B05)。当这则课件在网上流传开来,意料之中得到了众多学生的热烈拥护,同时也遭到了许多同行的非议,认为其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教师准则,不应提倡。

    笔者注意到,在这位复旦老师的这一番“豪情壮语”中,有一句话颇为有趣,那就是“靠点名来强制学生肉身出席,既无任何意义,也不是复旦教师的光荣”。“肉身”这个词惹人玩味,过来人们想必都能够回忆起,因为课程教师喜好点名,因此学生们不得不肉身到场,思想离席。这样的到场除了填满教室的座位之外,其实毫无作用。对于所有崇尚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高校,这样的课堂既令授课老师食之无味,亦令学生味同嚼蜡。

    持异见者提出的问题,也值得思考。学生,特别是新生是否有辨别课程质量之能力?不感兴趣的课程是否依然要“肉身”“灵魂”悉数到场?教师允许学生翘课是否违背了教师准则?……这一系列疑问,都落在“点名”的必要性之上。而笔者却赞同复旦这位教师的看法,在高等学府,不妨将“思想自由”的旗帜落到实际的课堂之上,教师授课是义务,学生上课与否却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倘若学生甘愿“自负盈亏”,即承担不上课所带来的任何后果,那么教师又何必去强调“点名”这种形式?须知,来到大学的学生大都已经成人,承担自己行为的结果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真正的大师不需要靠“点名”来填补上座率,真正的大师风范是哪怕底下坐着一个学生,他也似在向世界宣讲。可惜中国的大师如今日渐稀缺,在大学校园中,部分教师依然秉承着中等学校老师“保姆式”的爱,觉得“点名”是为了学生好,却忘了这个举动其实是用一种间接强迫的方式取消了成年学生的选择权。

    所谓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归根结底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卓尔不群的能力,完善其对事件的判断力与认知。对高校来说,当务之急,实则并非提高课程的上座率,而是通过调查上座率完善课程的设置与课程的质量。将权利交给学生,不是洪水猛兽,只有无自信的老师才会惴惴不安,而直面这些数据对教学精进、师生互动有益无害。而作为学生,踏进了大学校园,意味着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开始,尊重自己的每一次选择、慎重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在每一份“自由”之中体会尊师重道、学习如何善待自己的权利,都将成为课堂之外尤为重要的必修课。

更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版权所有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06 邮发代号:93-6 新闻热线:61933111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24小时
   第A03版:青年调查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时事
   第A07版:时事
   第A08版:事件
   第A13版:财经·理财
   第A14版:证券·荐股
   第A15版:证券·选股
   第A16版:证券·看盘
   第B01版:青新生活
   第B02版:青年视角
   第B03版:早知道
   第B04版:微生活·城事
   第B05版:微生活·校园
   第B06版:微生活·网兜
   第B07版:微生活·百态
   第B08版:互动·亲子
   第B09版:互动·维权
   第B10版:互动·维权
   第B11版:学记团
   第B12版:影像
   第B13版:文娱
   第B14版:文娱
   第B15版:体育
   第B16版:体育
别把旅游当成黄金周的全部
“宽带不宽”何以成了“业内行规”?
高校“点名”的是非之争
黄河大桥收费
“旧账”还须算
“空气质量罚单”
最终究竟谁“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