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磁力珠惹的祸

暑假期间小心异物吞食伤害了孩子
青年报 记者 顾金华

    小朋友暑假里玩磁力珠。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五颜六色的磁力珠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因为可以随意改变造型,五颜六色的磁力珠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这一颗颗小小的珠子,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则随时可能成为“夺命珠”。不久前,上海市儿童医院就接诊了一位误食磁力珠的3岁儿童。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反映,身边的不少玩具店都能轻易买到磁力珠。

    “暑期以来,儿童异物误服时有发生,磁力珠就是其中最危险的异物之一。”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二科兼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顾竹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暑期孩子在家,对于家长来说,必须提高警惕,以免酿成事故。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突发意外:又是磁力珠惹的祸

    暑期,好奇心旺盛的孩子们喜欢在家中“探险”;殊不知,危险就在身边,而且比家长们想象的要多。

    3岁的琳琳(化名)活泼开朗,喜欢“探索”各种小玩具,五颜六色的磁力珠玩具是她日常最“青睐”的玩具之一。暑期里,琳琳常常把磁力珠拿在手里玩,有时还尝试着把整串放进嘴里。平时,老人也会警告上几句,但是并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不久前,琳琳在家中突然哭闹起来,并喊自己肚子痛,很长时间都没有停止。琳琳妈妈随即带着孩子来到了上海市儿童医院进行检查。

    经CT检查,琳琳的肚子里发现有数枚磁力珠。在消化内镜下,刘海峰教授团队第一时间通过消化内镜将磁力珠成功取了出来。“还好通过医生团队的及时救治,孩子避免了外科手术,若不及时取出,异物导致的并发症随时有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情况发生。”顾竹珺告诉家长。

    磁力珠,又称巴克球,是一种磁铁玩具。色彩鲜艳的小珠子可以拼出各种造型,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但是由于珠子很小,很容易被儿童误服到口中。顾竹珺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以往儿童误吞异物最多的是硬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磁力珠同样已成为儿童误吞异物事件中的‘凶手’之一。磁力珠体积小并且数量多,少几颗家长往往难以发现,只有在等到孩子腹痛、呕吐甚至伴随发烧后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往往容易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暑期以来,误服带磁性异物的案例时有发生。顾竹珺副主任医师表示,一颗小小的磁力珠能够同时吸起一元的硬币两到三枚。一旦误食多颗,它们会隔着人体组织互相吸附在一起,严重时会导致消化道穿孔或梗阻,若滞留时间过久,并发症的出现甚至会引发生命危险。如果误呛入气道,很可能会引起患儿窒息。

    此外,吞食磁力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市面上部分磁力珠质量比较劣质,表面的颜色多为涂染制成,如果部分儿童对磁力珠涂染材料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就可能导致儿童在玩耍磁力珠时出现瘙痒、红斑、风团、皮疹等过敏反应。同时,磁力珠作为一种带涂层的金属制品,如果产品质量较差,被吞下后可能在短时间内释放较多有害物质,引起急性中毒的症状。

    现场走访:不少文具店出售磁力珠

    小小磁力珠,暗藏风险,那么哪里能买到?当记者走访沪上多家学校周边文具店时,确实能发现磁力珠的身影。

    “这个玩具挺好卖,有磁力的小珠子想怎么变就怎么变,不少家长都给孩子买。”在杨浦区的几家文具店,记者注意到,一盒磁力珠的售价在二三十元到百元不等,价格越贵磁力珠数量越多,组成款式越多。在一款磁力珠包装盒上多有标明益智减压,禁止0~8岁儿童玩耍,背面有儿童“不可吞食”的警语。

    不过,走访中也有少数商家表示,他们已经下架了磁力珠,因为14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玩。

    “我们也知道磁力珠的危险性,但是孩子有时候自己偷偷花钱买来玩。”家长黄女士告诉记者,不久前她发现儿子书包里多了一盒磁力珠。她用直尺量了下,每粒珠子的直径不到50毫米。

    黄女士家有两娃,大儿子已经三年级了,小儿子不到3岁。“我看到这个珠子就吓死了,万一孩子不小心吞下了,后果将不堪设想。”黄女士说。

    与此同时,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搜索时发现,只要输入关键词“磁性笔”就能出来数百条结果,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依靠磁性非常强的磁力珠来变换造型,价格从数元到上百元不等。

    不少商家打出了“一笔多用”“好玩又好用”等宣传文案。商家在宣传页面上称,这款磁性笔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磁力的物理魅力”。除了好玩,还有“减压”的作用:“如果孩子嫌写作业太累,可以买支多功能磁力笔,写作业更有趣了”。为了吸引购买者,甚至还有商家引导鼓励购买者体验各种新奇的玩法。“这种笔特别好玩,把钢球放进嘴里,能用笔隔着腮帮子把球吸过来!”

    记者与几家网店客服沟通发现,有的商家会提醒,“产品属性就是易碎的,所以小朋友玩耍使用的过程中要小心一些”仅有很少商家会提醒“孩子应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产品”。

    [医生提醒]

    除了磁力珠,还须警惕这些……

    没有孩子吞不下去的异物,只有家长想不到的疏忽。

    “事实上,暑期以来,被孩子吞食下去的除了磁力珠,还有硬币、玻璃珠、纽扣、笔套和小玩具等。就连耳钉、发卡、缝纫针我们都遇到过,五花八门,家长们必须得提高警惕。”顾竹珺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

    顾竹珺说,拿磁力珠来说,如果孩子仅误吞一颗磁力珠,通过医学专业评估和观察,磁力珠可自行排出体外,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到医院告知医生误服异物情况,医生通过检查确认后等待自行排出即可;但是,如果孩子误吞了两颗或者两颗以上的磁力珠,特别是分开、分次误食,则有可能会吸引不同肠段,自然排出的概率较低,就需要专业医生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取出的方式。其中,有些可以通过胃镜取出;但如果家长一直未发现,误服数天后孩子会出现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说明已经出现了胃肠道并发症,需立即就诊。

    “从根源上让孩子们远离危险,这才是关键。无论是磁性珠或是其他玩具,产品本身并没有错,而家长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安全意识,比方说告诉孩子不能随便将小物件放入口内,不然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顾竹珺副主任医师表示,作为家长,在选购玩具时,应根据产品的适用年龄段,选择适宜的产品。一旦发现孩子误吞或吸入磁性小零件,或者孩子出现突发性的腹痛、恶心、呕吐进食困难等疑似吞食异物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将孩子送医救治,将伤害降低到最低。

    此外,专家也提醒,作为相关部门,对使用时存在安全风险或易引发暴力倾向的儿童和学生用品以及类似新产品,如磁力珠、火漆印章、儿童真煮厨具等,不得在营销时宣传暴力内容和做错误的诱导性示范。对校园周边商铺销售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的儿童和学生用品,市场监管部门要实施重点监管。

2024年08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