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上海的城市新名片。从北美到欧洲,从亚洲到大洋洲,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上海有个新天地。
新天地的规划设计思想体现了“文化跨界”、“文化融合”的新文化。中国传统思维习惯喜好用围墙、栅栏作为功能区的分界。知名旅游景区的文化标识是高大牌楼、名人题词、铁栅围合、收费检票。新天地“新”在没有大门,没有铁栏,不收门票,处处体现融入城市,而不是强调自我。新天地也有文化可识别性,采用的是文化气氛过渡的设计概念。入口处是一片开放式的广场,落地伞、咖啡座,让中外游客和市民坐下喝饮料观街景,方便人们沟通交流。把石库门弄堂口与欧洲露天咖啡座结合是不一样的玩法,当许多人还在临摹和复制欧美建筑时,新天地已在用中国建筑元素创造新的生活空间。新天地“新”在哪?——旧元素,新关系。外国人走进新天地,感觉它很中国,中国人走进新天地,觉得它很国际;年轻人走进新天地感觉它很时尚,中老年人走进新天地感觉它很怀旧。
长期以来,新天地在游客眼里是酒吧餐厅一条街。那是一种误解,它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历史建筑不仅可以承载新的生活方式,同样可以承载新的生产方式。
新天地在2001年刚刚建成时就风靡天下,仿佛是一夜就成功了。究其原因,它不只是领休闲风尚之先,主要是在石库门老房子里注入了新兴产业。
新天地北里小广场早在2001年就聚集起几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商铺。有艺术家陈逸飞的“逸飞之家”,有台湾电影人张毅、杨惠珊夫妇的“透明思考”餐厅,以及“上海本色”设计品牌店等。由于眼光的局限性,人们把它们理解成一般商店,其实它们是新兴产业。“逸飞之家”商铺是陈逸飞推销“大视觉”文化创意产品的窗口。“透明思考”餐厅则是让玻璃工艺走出艺术品橱窗,进入百姓日常生活。通过生活用品来体现美学的延伸,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他们是艺术家、时尚设计师、文化人,他们卖的是眼光,是生活方式。
新天地的“新”字,在于它倡导着城市更新的新思维。“城市更新”与大拆大建的“改造运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它的多样性:城市生活方式多样性和城市建筑多样性,可以提供给市民更多的选择。选择多体现城市的幸福指数高。新天地在中国城市化大拆大建的潮流中,率先开启了“城市更新”概念之先风,让历史建筑承载起当代文明,因此被誉为上海的城市地标,城市发展的里程碑。
去看新天地,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看见不等于发现。当你静下心,慢慢品味,才会发现新天地并不只是喝咖啡吃饭的一条街。
(摘自《红蔓》杂志2015年第6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