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解放后的第三年,上海图书馆挂牌于南京西路325号,原来跑马总会的大楼。现在,这个跑马厅的钟楼,在图书馆易主美术馆后,已成为上海美术馆的LOGO了。
平常,我们都习惯把上海图书馆叫做“上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后期前,能够办张上图的阅览证,属于有路子的。那时去上图,是去阅览室,那里凭工作证就可以了。但有时人多,就要排队,里面出来一个,才能放一个进去。
在1986年前后,上图去的比较多。一是同朋友搞了一个“上海青年最喜爱的十本书”评选活动,作为活动内容的一个图书展和一个有关当选图书的讲座,借的都是上图的场子。二是上图在改革开放中,于底楼开辟了个新书发布厅;因为离单位不远,就时常去淘书。
建上海市图书馆的动议,还是动得相当早的,毕竟是个开埠之地,领风气之先。它起于清宣统二年,也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夜的1910年。直到民国后,到上海脱离江苏成为特别市的1928年,总算是有了个“上海特别市图书馆筹备委员会”,领衔的是当过北洋政府专门教育司司长,后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国民政府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的王云五,还有王彬和、陆伯鸣和黄兆鸿等。同时,上海特别市决定拨款50万元。最后因没钱而作罢。
过了三年。上海市立图书馆终于在南市的文庙站立起来,一个特别市的图书馆,却只有210个平方米。用脚指头也能想象,这个“上图”是根本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想来是与投入有关,出钱的是市教育局,一共2万元。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规律。
上海的市级图书馆上了台阶,还是借了“大上海计划”的光。在1933年,新的上海市政府大楼在江湾落成后,文化实施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建立了“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筹备委员会”。两年后,又成立了上海市立图书馆董事会,董事长为蔡元培,副董事长是王云五。
1936年,上海市立图书馆在江湾建成。这个馆还是满有气派的,占地1620平方米,正面呈凹字型,中国古典味浓,有缩小版故宫午门的腔调。空中俯瞰,为工字型。现为同济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市立图书馆搬到租界内,福州路原工部局图书馆。在解放后的1952年,改名为“上海图书馆”,六年后迁入南京西路。再次搬迁是在1996年,从黄浦区搬到了徐汇区,落户在淮海中路1634号。
上图新馆与马路对过的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国内第一个省(市)级图书情报联合体;一个局级单位。它也成为一个大型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跻身于世界十大图书馆。
新馆比过去大了,有阅览室、研究室、展览厅、报告厅、学术会议室、音乐欣赏室和影视观摩室等,办借书证也不难了。我借在市委宣传部时,因为近,几乎是每天中午都会到上图的书店逛一圈。中午去,会闻到股饭香味,有盒饭供应。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硬。
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馆藏的特点,上图所藏的家谱是有名气的,已有342个姓氏,1.8万余种。现在,馆藏文献达到5095万册(件),有国家一级文物700种,二级文物1300种;其中的《维摩诘经》,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馆所在地,现拥有37家区(县)公共分馆、高校分馆、专业分馆,并与全球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及国内外65家图书馆建立了互借协作,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共享。上图,真正上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