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现代文阅读题历来被教师、学生、家长视为“畏途”,失分严重,认为很难得到高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学生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拥有不够与方法的缺失。那么,究竟如何来攻克它而获得理想分数呢?
熟悉文体的基本知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常见文体,因此,同学们对它们各自的文体特点应该了然于胸,通过阅读文章,能够在很短时间里准确判断所读文章的体裁,然后调动已有知识,结合设置的题目进行各个击破。比如记叙文,它的六要素应该明了,这也就是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使用记叙的方式(顺序、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等;对说明文,要能够辨别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子、作比较、列图表、分类别、引资料(要与文章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以及比喻、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格区别开来,但实际上有许多同学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及好处,还有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解说性、客观性、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规律性;说明文语言特点:平实、准确、简洁。对于议论文,要掌握论证的基本方法:理论论证(名人名言、谚语、公理、定律等)与举例论证(注意典型性、普遍性),论点与材料之间有机统一的关系,以及文章的结构脉络(总—分—总;分——总;总—分等)。对于小说,它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自然要清楚,对人物的个人特点应当做出正确评价。
明了答题的基本流程
这是非常重要、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对正确答题、获得高分至关重要,但不少同学往往不得要领,“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不该丢的分自然“顺理成章”了。监考时多次发现,有的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文章根本没有通读一遍,就急急忙忙来做题,这当然会失之偏颇,犹如医生看病,没有望闻问切,就直接开药,没有一点事实凭依,当然是无的放矢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把文后的几个题目快速“浏览”一遍,再带着问题去读全文,努力做到——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寓意,快速、准备筛选、提炼出全文或段落的中心句,领会、感悟文章的情感倾向,按照题目要求,能够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知道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等,这样,在熟悉全文主要内容之后,再回到题目上来,一一“歼灭”问题,其好处是:有不少题目是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回答的,有的学生则只局限于某一段或某几段,这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尽管问题不难,但因答题要点不全,5分的题目,可能仅得到两三分,岂不可惜?而对于题目已经明确指出该题就在某一段“解决”时,则要紧盯该段每个字不放,这样,就不会有大的差错了。
以上亮点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如下的“专长”与“绝活”:
品析语言意蕴
即对选文中关键的词语进行内涵的咀嚼、品味,包括句子品析能力,文段品读能力,即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特别要注意词语、句子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指代义、比喻义与引申义。如《立体阅读与平面阅读》一文说,“所谓平面阅读,就是指专注于某一方面的读物,其他的一概不问,一概不晓。笔者并不否定这种阅读,只是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专攻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太适合青年学生。我们说,年轻人的阅读仍然是全面打基础的阅读,否则会使自己出现另一种的营养不良状态。”命题人给出了这样的题目:“否则会使自己出现另一种的营养不良状态”中“营养不良”喻指: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义,通过分析、概括可知,这里的“营养不良”具体是指“独尊某类读物,排斥其他读物,造成知识面不广”。
这样的题目在中考时经常出现,同学们一定要多加注意。
鉴赏评价能力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审美、批判能力,因此,近年来,鉴赏、评鉴能力的考查力度在加大,尤其是今年,上海卷向全国其他省市“看齐”,在鉴赏、评价方面首次加大了分值,同学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一般来说,鉴赏、评价的考查可从写作特色与人物形象两大方面入手。
文章的写作特色大致包括篇章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表现力等。就篇章结构而言,可从文章的开头、结尾、线索、顺序、过渡、照应、详略等方面鉴赏。如某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承上启下、意思的转折等);文章的选材有何匠心与特点等。
就表现手法来看,包括人称、象征、对比、联想、想象、衬托、烘托等。比如,对比的作用——鲜明、深刻;第一人称显得亲切、真实等。
关于语言的表现力,一般不碍乎精当的抒情、准确的描写、深刻的议论,还有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等。如引用,就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的描写就能够给人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物)的真实感,等等。
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主要“抓手”是:
从感知所给文章的整体内容来鉴赏人物,如人物的坚强勇敢、平易近人、开朗乐观等,作者塑造这样的人物有何认识价值,对读者有何启发,对文章主旨起到什么作用等。
从社会环境入手鉴赏评价人物。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环境。比如学过的课文《项链》《祝福》等,就要把其中的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审视”,才能够正确理解人物,评价人物。
从故事情节入手来鉴赏评价人物。因为,情节是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历史”,对情节的把握无疑有利于人物个性的认识。
从语言行动来鉴赏评价人物。因为,语言、行动、心理、神态、外貌等是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段。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
如2014《名著阅读》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阅读所给文章就会发现:细心谨慎(安分守己),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林冲的显著性格特点。
感受评价能力
如表达阅读感受;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展开联想或表述感想;探究文章难点,就文中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如现代文《对绿色我们永远向往》就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请就‘对绿色的向往’谈谈你的感想。(200字左右)”,通过阅读全文,就能够谈出各自的见解:人们对绿色草木的热爱;对绿色草木清新空气的无限向往;对生态环境的无比爱护等。
联想迁移能力
即由所给材料中的知识内容联想到相关的知识内容,如联想到所积累的诗词、名言、科学知识、名人轶事、课文人物等等。
总之,同学们如果对以上问题有了切实掌握,就一定能够顺利跨越中、高考现代文阅读这道难关而获得理想的分数。
君莲学校高级教师 许织云 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程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