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中职语文教材改革已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从育人目的出发,旨在探讨中职语文教材变革的更大动作,使之更接近因材施教的教育宗旨,以适应当代中职生现状。通过让中职语文大“变脸”,最大限度地贴近当代中职生,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喜欢语文书,盼望语文课,让语文在育人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选取优秀又适宜的作品影响教育对象,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其认知境界,激发其分析问题能力,进而提高公民素质,传承人类文明,这应是语文教学的使命。
目前的中职语文课不太被学生待见,面临尴尬,这是不争的事实。除了仿苏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外,教材的编写也一直广受重视。近几年中职语文教材已见可喜变化,从空洞乏味的政治挂帅开始向人性追问转变,选用励志及表达生存、生活现状的作品,散发浓郁人文气息,开始和中职学生进行温和对话。但是审视目前的语文教材,仍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是提高公民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语文学习目的不是培养文人与作家,对中职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这些孩子在初中大多有一段失败的学习经历,现在进入中职校——以就业为目的的新环境,期望学习内容会有所改变,却发现除专业课外,其它无变化,语文教材 “长相”和教法与初中并无区别,学生萌生排斥感便自然而然。因此,我们必须从中职校新课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出发,用大视野、大动作重新定义中职语文并确定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有用并带给他力量感的东西。
1.自组素材,让人“走”进中职语文
语文学习是为了应用,如何通过学习为学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人奠基,事实证明,单纯靠观点灌输难以凑效,而通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获得的感悟则可能更让其受益。(调查发现,我校78%学生喜欢有情节、有人物的课文)如果我们的语文中有“人”,有丰富多彩性格各异的人物,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展示鲜活的人间万象,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让其在语文中感受纷纭复杂的社会,感受多变的人生,间接体会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特殊事件中情与法、对与错的困局,看到各色人等的痛苦、欢笑、矛盾与坚守。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引下,让他感知人性的单纯与复杂,感悟生存的艰辛与希望,让其在典型而真实可感的人物图谱中,反观自身,积极思考,进行合理的人格构建,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
在新中职语文的编写中,可借鉴美国、法国、德国的经验,把现、当代小说、戏剧、电影引入语文课堂,大家按一个进度看小说、读戏剧、欣赏电影,阅读传记,这些作品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感知社会,思考现实,在老师引领下赏析特色,分析人物,找到认识社会的方法,寻到处世的哲学。
在这样“大全”的语文里,提供给学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切图景,相对完整可资借鉴的人物,而不仅仅是优美却无实际意义的阳春白雪式的文字。这样的学习不是象牙塔里的盲目憧憬,而是相对真切地触摸现实、感受生活,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三年后
更有自信而非心怀忐忑地从校园走向社会。学生也许不必三十才“立”,可能在更短时间内成为一个有较完善人格的社会人。
让语文回归文学性,让语文里充满“人”,学生才会喜闻乐见,语文的育人功能方可充分体现。
2.精选文章,让学生学会大“爱”
爱与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环绕我们一生。学会大爱,怎样消解恨意,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挣扎。如果我们在中职语文教材编写时放开心胸选取表达“爱”的文章,从关注社会、关注个人与他人关系方面使中职学生爱的情感得到提升,而不仅囿于父母之爱,家庭之情,也许会让学生内心更圆融、更饱满。
曾读《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一文,2006年佛吉尼亚大学枪击案,32位师生倒在韩裔学生枪口下,凶手饮弹自尽。事后,学校组织悼念活动为亡灵祈祷,他们插的蜡烛是33根,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他们的观点是,生命平等,凶手一时被心魔驱使,是一个受伤的灵魂,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生命。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杀害导师和同学,竟有被害者家属给卢刚父母写信安慰。这样的情怀与大爱,才是人类应该具有的终极情怀,只有思想宽广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这类文章会教学生更理性地爱与恨,用更高境界去看待一个罪犯。让我们明白,人生活在任何社会制度里都会有内心的不安感,这是不完美的生活决定的,也是人这个物种与生俱来难以超越的内心冲突。我们要善待自己、正确认识社会不完善,安顿生命。中职学生大多有在初中被老师、家长打击的经历,内心冲突感很强,通过开放的爱的教育,可以缓解其内心压力,平复内心不安。
3.活用时事,让学生精神随时代脉动前行
一个有素质又人格健全的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成长,关注他人,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发展。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一定包含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现实。当代教育学者靳玉乐说:“要帮助受教育个体不断提高和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逐步地由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虽然热点事件可以在新闻中得知,但中职学生不一定能正确分析与理解,还有许多学生根本两耳不闻窗外事,和考试无关内容一律漠视。这一方面造成学生所学和社会脱节,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我们下一代各扫门前雪的社会人格。如去年的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许多学生对灾情导致无辜生命的逝去相当漠然,可见一斑。如果教学大纲赋予教师更大自主性,老师可以选时文进入中职课堂。如选取以药家鑫事件为素材的佳作,选取陈光标“暴力”慈善、抢购食盐的点评文章,并分析写作角度、评点写作方法、讨论观点,真实的事件对人的触动是最直接的,热点事件是最好的人文教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教材不应排除古诗文,如《琵琶行》《鸿门宴》这类表达精彩又有人物命运的作品应该让学生学习与分析。
4.打破常规,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传统的“一纸考试”的语文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无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调查发现,我校80%学生对传统考试方式表达了不满。
在“听、说、读、写”目标实现中,“说”以事先准备和课堂即兴发言为打分对象,以有独立见解、有创建为主要评价标准;“读”以必读篇目和自我拓展阅读量为打分对象,必读篇目以高质量完成作业为打分依据,拓展阅读以学生自己写的推荐文章或者口语介绍为打分依据;“写”的目标则在大量阅读中得以实现,这样的作文可以最大可能保证学生积极思考,有感而发,而不只是言之无物的文字堆砌。
新思路的教材编写中,也要考虑考试方式多元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进而进行不同的考试。
考试可分笔试和口试,减少与中职生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文知识的考核,古文以翻译大意为准。总评成绩时,平时应该占较大权重。
中职生正处于向社会人的转折时期,有“人”的语文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惑,少一些茫然多一些自信,积累一些正确的社会经验,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素质与心理基础。
参考资料:
1、各国语文教什么 王易《读者》2011.1
2、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3、全人教育:面向和平与可持续的未来《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0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