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神花园,一个浪漫且洋派的名字,也就是这些年又重新这么称呼它,在此之前,人们都已经忘记它、也不在意它叫什么名字,1950年代以来,它只是一个文化单位的所在地。当然房子是好房子,有花园,有草坪,有葡萄架,有喷水池,有裸体少女石像,至今还完美无损,曾经被美誉为彼得堡,因为圣彼得堡的皇家花园就是以喷泉著称于世。
马尚龙
这个文化单位就是上海作家协会,在巨鹿路上。《收获》、《上海文学》、《萌芽》,还有曾经的《海上文坛》,都在此。上海作家协会并不是爱神花园的主人,它没有产权证,只有房票本,是需要缴房租的房客。主人是谁?主人是国家。
1977年,“文革”结束的第二年,当全社会还极其封闭懵懂的时候,几个年轻人,在爱神花园的花棚里发现了宝贝,一具裸体的少女大理石像完好地掩藏着,2米多高,将近1吨重。文革期间,作家协会的年轻人,将她掩藏在花棚里,使少女免受了红色的打砸抢洗礼。毕竟是文化单位的年轻人,思想解放得更早,虽然他们也不知道这具少女石像叫什么名字,他们就叫她希腊少女,他们决心让希腊少女重见天日。毕竟是1吨重的少女石像,要吊到喷水池中央1米多高的石台上,并非易事。少女的一截小手指在那一天碰掉了,这是唯一的遗憾。
后来,人们知道了这一尊少女石像的来历,也知道了爱神花园的来历——是号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的刘鸿生的弟弟,也是全方位参与兄长事业并且在火柴业独树一帜的刘吉生的私宅,爱神花园的得名,就是来自于花园中的少女石像,神话中的希腊公主普绪赫,因为美丽无比而引起维纳斯的嫉妒,在历经重重磨难后,普绪赫与丘比特终于结为恩爱夫妻。普绪赫石像是爱神花园的设计者邬达克特意从意大利请人度身定制而送给刘吉生的礼物,它也是上海乃至全国的唯一。
普绪赫石像立南面北,隔开走道,便是爱神花园的主楼。
“文革”之后,间或会有爱神花园主人的子孙后代回国省亲,来到了他们要叫做祖父或者曾祖父当年添置的房产。他们会轻声低语:爷爷奶奶住的是这一间,谁谁住的是那一间;朝南住的是主人,朝北住的是佣人,间间相通门门相关。后辈无不肃然起敬。在衣着上他们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份显示,但是他们的每一个举手投足,很自在地散发出来自于大人家的气息;他们在走廊上刻意放轻脚步,是不想影响两侧房间里的几家杂志的办公,很自在地散发出了他们的儒雅之道,其中的某一间,或许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幼年时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