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秋珏(上海大学大二) 图/钱嘉妮(华东师大大一)
中学的日子,如同在“死海”,挣扎于永远做不完的试卷。大学的日子,终于进入大西洋,一个自由自在的海洋世界,任你徜徉,虽然会遇到大风大浪的挫折,但是这种尝试与冒险都会是人生中一次难忘的体验。你可以决定你的航线,去你要去的目的港。但是在“死海”的经验又必不可少,因为那样一种隐忍与毅力,才能让你有更大的力量在大海中坚持游下去。
图书馆,让你做你想成为的人
代表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是大学这片大西洋的一大缩影。大学的核心是图书馆,我所在的高校,整个校区建设便是围绕中心地带的图书馆展开的。
中学时期,学校的图书馆只是个交接书籍的驿站,功能单一地停留在借阅图书。大学时代,图书馆成为了很多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图书馆做“学霸”,温书、应对考试;在图书馆做“学者”,写论文、搞学术研究;在图书馆做“思想者”,读书、思考未来;在图书馆做“徐霞客”,知识也是一种旅行。
外借的图书,种类细化到艺术界别下的摄影艺术、广告艺术等等;馆内的讲座中,你可以和肯尼迪访华团、吴建民这样的政治家、外交官互动;单纯一座图书馆,随便逛一逛,随手翻翻书都会有收获。当笔者在学校图书馆查找古文献资料的时候,看着民国时期一份份的《申报》,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
大学可以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只要你有理想、够自律。很多社会精英在大学时代,图书馆的生活占了大学的很大一部分。相比课堂,更多的时候,很多理论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在图书馆内的“啃书”。
在招生简章中,大家都会发现,各个高校都会花大量篇幅介绍自己学校的图书馆情况,而远在北京的北大,更是以号称亚洲最大的图书馆而自豪。从图书馆文化中,我们窥视出了大学的真正内涵。
聚集各种奇葩、怪人的大学社团
大一的小朋友总会成为各种宣讲会上的“宠儿”,学姐学长会拿着一堆色彩斑斓的宣传单拉你进这个、那个社团。好奇心重、兴趣广泛的学生会选择一口气加入3个以上的社团“尝鲜”。中学时期的学生社团,指导老师会在过程中占很大的比重,到了大学,完全就倚赖学生自己。社团是一个聚集大学各种“奇葩”的地方,旅游类的社团里面,有很多已经跑遍整个中国的学长;辩论社里,你会看到很多“吵架”吵到气势盖人的温柔学姐,但却是据理力争,而非蛮横的诡辩;志愿者协会里的志愿者“狂人”,哪里有志愿活动,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毫无武术功底的人,也能在武术社、跆拳道社之类的运动类社团被洗礼成为“黑带高手”;动漫社里的有些同学,就算没有卡通的装扮,也完全像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人物一般……大学的社团比中学的社团更具挑战与深度。
不再以成绩论资排辈的大学如海洋般吸纳着各种“生物”,保护着“生物”多样性。这种多元性让学生的个性与才华得以施展,只要愿意去尝试,总有一个平台能够让你找到自我。
大学里的宽松与开化
越过中学时代的青涩界线,开放的大学以一种较为积极的姿态帮助大家在宽松、开化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一个社会人。
初中的时候,和同学看到路上亲密的情侣,大家都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地绕开。大学的时候,大家则会很淡定地走过。大家对此表现出的包容态度足以证明这样一种兼容并蓄的“开化”与尊重。
俞敏洪曾经说过,要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
我想,很多人都会选择把大学作为一种留念、感动的美好回忆。因为,大学里有奋斗、有理想、有成长、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