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校园

第A03版
青苹果
 
标题导航
 
  2012年03月05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报社学记团举行27周年庆典暨2012级小记者入团仪式
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小记者

    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学军在庆典上致辞

    本报讯 记者 王钰倩 吴燕  摄影 吴恺

    前不久,青年报社学记团27周年庆典暨2012级小记者入团仪式隆重举行。庆典活动充满了“回家”的欣喜与温暖。青年报社老报人、导师代表黄汉民寄语小记者们要做到“四个好”;第一届学记团团长胡劲军感谢昔日恩师指导,笑问新一批小记者们“有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发来祝贺视频,回忆当年的自己如何从零学起走进传媒行业;学记团创始人之一、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何建华“揭秘”成立之初“学记团那点事儿”……2012年新加入的19名小记者团同学则个个踌躇满志,立志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准“媒体人”。

    “老团员”温情追忆往昔,“新队员”激情畅想未来。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记者。

    学记团的

    成长轨迹

    1985年1月31日,《青年报》上海市中学生记者团(简称“学记团”)正式成立。这是沪上首家以在校中学生为对象的学生记者公益团体,开创了在校学生参与媒体新闻报道的先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首批小记者共27名,平均年龄17岁。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记者在这里学习、成长。

    2004年夏,学记团在《学生导报》更名为“中学生通讯社”(简称“学通社”)。“学通社”秉承了“报道校园新事,培育新闻新人”的宗旨,旨在为每一位小记者提供一个“写校园新闻,呼同学心声,议身边事情”的平台。“学通社”的第一批成员,近60位小记者,来自全市各个区的各所中等学校,包括初中、高中、中专技校等。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机敏、智慧和在新闻采写方面的基础,顺利地通过了严格的筛选、面试,最终从全市数百位应聘学生中脱颖而出。

    2008年,“中学生通讯社”又恢复为青年报社“学记团”,还与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共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记者。小记者们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世博会、市少代会、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木偶节、东方讲坛等大型活动的采访报道,先后深入到上海市政府、静安法院、长宁检察院、普陀区公安局特警队等地进行采访,还采访过吴建民、焦扬、易中天、刘心武、叶辛、叶永烈、六六、郑渊洁、饶雪漫、杨沛宜等名人。

    2011年下半年,青年报社专门成立了学记团管委会,把学记团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命名为“上海报社十大优秀品牌活动”的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再度启航。  

    当年的小记者

    张弘(新民网CEO) 

    说起来,我参加学记团,还是受到姐姐张彤的影响。如今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国文学的博士、法语系副教授的姐姐,曾是第一届学记团的成员。那时候,姐姐和胡劲军等是第一届小记者,在《青年报》上发表过一系列启迪思想的文章,对我有很深刻的影响。在我的眼里,他们就是我们的偶像。等到我读高中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青年报》又在招收学记团成员,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记得,当时在《青年报》,无论是总编还是带教老师,都很鼓励小记者们。只要有一个选题,老师都会跟你聊,启发你怎么写,甚至会把学生写的文章登上《青年报》的头版头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次,当时《青年报》的副总编陈保平老师给小记者开会时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文章被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摘用了。你不要觉得你只是一个学生。你同样可以做得很好!”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那一段经历,我想我也许不会选择新闻这一行了。

    胡悦(新浪网华东总编室总监)

    当时在南洋模范中学读书的我有幸被老师推荐成为了青年报社第二届学记团的成员。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那段经历真的令我终身难忘。那时候,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是青年报社的其他编辑、记者都会很热情地带教我们,有重大选题总是不忘让我们小记者参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91年夏天的水灾,当时报社要做连续报道,我们小记者也被委以重任,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现场去实地采访,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是热情高涨,那种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今天想来仍会令自己感动。当时我的指导老师是江倩凤老师,常跟着她写些带新闻性的随笔。但别的老师有采访任务时,也会给我们锻炼机会。记得有一次陈保平老师让我去采访一个赛车比赛,对此项活动一窍不通的我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但是陈老师不断鼓励我,“赶鸭子上架”,也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我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赛车的基本知识,做足准备,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正是由于老师们的“严厉”,不断加压,才使我们快速地成长。

    为了加快对学生记者团的人才培养,青年报社的培训机构(上海青年文化创意培训中心)为本市爱好新闻写作的中小学生搭建了培训服务平台。凡报名参加学生小记者班的学员,经考核优秀者均有望进入“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小记者培训班”,其优秀文章和感人事迹,将优先在青年报社所属的《青年报》、《学生导报》、《生活周刊》、《青年社交》等媒体上发布。特别优秀者,培训中心将推荐其加入青年报社学生记者团,并为其今后升学积累真实的成长业绩。报名咨询电话:54107572、54012128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生导报》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闸北区梅园路77号17楼  邮编:200070
总机:021-61176117
  编辑部电话:61177876 | 发行部电话:61177866 | 广告部电话:61177871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38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校园
   第A03版:青苹果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红花
   第A07版:高中辅导·策略
   第A08版:初中辅导·策略
   第B01版:学雷锋专辑
   第B02版:温暖接力
   第B03版:温暖接力
   第B04版:雷锋精神大讨论
   第B05版:雷锋精神大讨论
   第B06版:雷锋故事
   第B07版:时代楷模
   第B08版:阅读雷锋
   第C01版:中职周刊
   第C02版:新闻
   第C03版:青橄榄
   第C04版:原创
   第C05版:young时代
   第C06版:三点一刻
   第C07版:升学
   第C08版:职场
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小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