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青年双赛即将落幕 奋斗步伐永不停息

青年报记者 盛夏

    船舶吊马智能制造单元研制与应用项目团队。

    大口径天然气管道B型套筒在线修复全自动焊接应用团队。

    “千针万确”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图像引导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研究团队。

    物联网环保内装一站式解决方案研究团队。

创新追逐青春梦想,技能练就过硬本领,人才赋能上海产业。在上海这片充满梦想和朝气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孕育着创新的种子。为激励一批又一批青年奋勇向前,创新攻关,2020年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和2020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角逐,即将落下帷幕。100多个日夜,参赛选手们在多方指导和支持下搭建的“梦创舞台”上交流学习,展示行业和个人风采。

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表示,五年来,双赛的平台陆续推送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青少年创新科技市长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青年典型,对青年人才的发现、赋能作用不断显现。希望系统共青团持续提升服务中心工作的贡献度,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青年成长愿望,为青年投身创新创造和技能提升搭建载体、创造条件,为上海奋力创造新时代发展新奇迹凝聚青春力量。

青年报记者 盛夏

青年创新大赛以“青年创新·助力在线新经济发展”为主题,鼓励产业青年激发潜能,投身在线新经济技术、服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创造,发掘培育优秀创新项目和青年团队。本届大赛共收到报名项目264个,其中209个项目通过了初步审核,经过在线评审后,最终58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不同奖项。

以高新科技开启智能制造新纪元

“要感谢市经信委举办这次创新大赛,也要感谢公司对我们团队的信任和培养。”谈到本次大赛,来自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尹志双感慨地说道。回忆起参赛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是与其他小组参赛选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及主办方组织的几场各具特色的考察培训,激发了团队在后续工作中更多灵感。

目前,船舶行业内吊马的制作完全依赖人工,存在任务重、精度低、质量差、环境差、成本高等一系列痛点问题,同时近年来的船市低迷又导致用工难,招工难,往往招一个好的焊接工人需要耗费几个月。尹志双团队的“船舶吊马智能制造单元研制与应用”项目通过人机融合的智能化推进模式,首次在船舶行业内集成应用了机器人视觉识别、智能抓取、智能焊接、智能下料技术,实现了抓取、缓存、夹持、焊接、下料主体作业过程的无人化,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确保了吊马生产质量的稳定性。

这项技术的研发开始于2019年年初,历时半年,共计设计了30余稿研究方案,最终于2019年10月完成了定稿,确定了吊码单元的基本形态。

从开始研发到最终落地投产,一年半的时间虽然看似不长,但却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而历经坎坷。2020年年初,年前的时候厂里已经开始放假回家过年了,但为了吊马单元能够按计划完成节点,尹志双和他的团队放弃了休假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一直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生怕项目出一点差错。随着疫情愈演愈烈,为了解决口罩荒,大家就在办公室里收集口罩应急。但是那种口罩特别闷,又要戴好几天,大家加班的时候就都不敢大声说话。团队里有的同事家住在市区里,为了节约口罩下班都不敢回去,只能一边担心着家里,一边担心着项目。

“今年的6月30日,当我们看到吊马智能制造单元终于正式投入生产的时候,团队的小伙伴们都非常激动,一股团队自豪感油然而生。”随着这一技术的投产,江南智能制造新纪元也随之开启,该项目也成为了目前船舶行业内最先进的吊马制造单元。

用创新技术为民生保驾护航

说到“西气东输”,国人都不会陌生,这项从2000年开始批准启动的民生项目,虽然生活在华东平原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但却对它背后的故事所知甚少。“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这句网红段子用在这里,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西气东输管道里程12822公里,以高压力、高钢级、大口径管道为主,每次管道维检修作业,都会采取降压或停输方式保证焊接质量,每次大约减少天然气输送数千万立方米,对下游用户造成巨大影响。2019年7月3日,西气东输南京应急抢修中心挂牌成立,全力开展研发自动焊接工作。

“传统的维修焊接需要人工一层又一层、一道又一道去完成,耗时长、人力成本高,而且难免人工焊接过程中会遇到工人焊接水平不到位、长时间工作导致的身体疲劳引起焊接质量降低等因素,自动焊接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这些问题。”来自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的王晓刚是本次大赛“大口径天然气管道B型套筒在线修复全自动焊接应用”项目的组长,他表示,自动焊接技术通过操控焊接小车可以精准连续焊接,一分钟可以焊接300mm,大大提高了抢修效率。

今年6月,B型套筒自动焊接技术第一次在陕西靖边开展了实战应用,得到了公司上下高度关注。“任务顺利结束的那一刹那,兄弟们都激动得为自己鼓掌和互相拥抱,现在想想当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王晓刚告诉记者,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包括沙漠、山地、水网、陆地等四个环境下进行了五次成功应用,形成了完备的适用于在役天然管道的抢修技术。

来到青创赛的平台,王晓刚的团队不仅希望可以向更多人展示工作内容,更渴望得到更多肯定和关注,提升团队完善全自动焊技术的信心和决心。未来,团队将以此为动力,继续完善B型套筒全自动焊技术,以精湛的应急抢修技术切实为西气东输沿线18个省的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保驾护航。

展青年风采助推产学研一体化

上医院看病,免不了要进行验血、抽血、吊针等一系列与“扎针”有关的程序,运气好的时候可以“一针到位”,运气不好,或者因为其他诸如肥胖、肤色过深、护士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就可能会遭受重复几次的“扎针”折磨。

齐鹏是上海同济大学机器人学博士,此次带领他的学生们参加青创赛的项目是“‘千针万确’——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图像引导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静脉穿刺作为最普遍的临床干预措施,也是造成医疗伤害的主要原因。“千针万确”这一项目提出了一款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图像引导静脉穿刺机器人系统,利用近红外和超声模态锁定血管三维位姿,成像能力更强,视野深度更深,同时通过图像反馈和力反馈等多种反馈方式,实时追踪穿刺针以及血管的运动,保障穿刺全流程的安全性。“不一定是替代护士扎针,我们旨在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当人们慢慢适应了机器人扎针的模式,我们就可以将它不断推广外延到其他应用,比如家庭、自动采血站、实验室等等。”齐鹏表示,所有的科研成果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能运用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的,团队现在要把技术做得扎实,同时已经为项目申请了40余项专利。

谈起参与青创赛的原因,齐鹏直言看中了赛事对青年人的锻炼和吸引。“这次活动是一次有创新有效果有影响的活动。带领在校的大学生们参与大赛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激发产业革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引导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积极踊跃地参加到青创热潮中来,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来交流。”参赛过程中,主办方开设的培训和讲座也让齐鹏和队员们领略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获得这个奖项是对我们项目的认可和鼓励。通过比赛,行业里的很多专家给我们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们不断打磨产品,拓展应用。同时,也有一些相关企业和我们联系,寻求进一步的产学研的合作,这是对我们极大的推动,让我们的力量和资源更加多元化,有效推动了项目的快速发展。”

让更多人了解一站式内装解决方案

装修这件事,若不是亲身参与过,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艰辛——行业的水深、好工人的难求、无止境的返工……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商场,海量的装修问题,让装修管理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上海沐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郑开峰从事建筑行业8年,深知这一行业的问题和矛盾所在,也一直致力于用自己的力量改善行业通病。2018年,顺应国家大力提倡装配式装修的口号,郑开峰带领团队开始着力研发以环保+建筑信息管理(BIM)技术为基础的一站式全空间环保系统解决方案。经过几年的研发和实践,目前项目已经有效解决当前装修中设计效果难以落地、施工单位进度难以协同、施工算量不精确、施工材料浪费、环保不达标等行业痛点。为建筑企业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及后期维修方面提供了精准的服务。“以人才公寓为例,传统的装修不仅费时,装修完之后还要进行除甲醛、清扫等工序,又要花很多时间,经济效益就在这些时间流逝中大打折扣。现在通过一站式解决方案,大部分的装修工作我们都可以在工厂车间完成,最后在现场像拼图一样一个个组装即可完成施工,为客户节约了80%的时间。”郑开峰表示,随着实施项目的增加,行业内对于这一技术的认可度也逐渐提升。

“研发这一项目的另一个意外之喜,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项目,解决不少残疾人就业问题。”郑开峰告诉记者,因为不需要前往现场施工,工作人员只需要在电脑上设计好施工图,再交给电脑进行实施落地,一些腿脚不便,但是对于装修行业有热情的残疾人也终于可以加入到这一行业中。目前,沐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已经招募了一名残疾人加入这支队伍,希望未来能为更多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

通过青创赛这一平台,郑开峰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这一技术,同时,通过比赛中的讲座和同伴们的交流了解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机会,学到了不少创新创业的经验,让团队的小伙伴们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想法和热情。

[综述]

让每位参赛青年在青春舞台绽放光芒

年复一年,上海产业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一批又一批带着梦想和激情的青年走上这个“梦创舞台”,讲述自己的故事,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来自上海小苗朗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杨海忠是此次比赛的评审之一,在他看来,相比以往,今年的参赛项目更成熟了,除了自身擅长的领域,青年们还会考虑到项目的技术研发是否还有上升空间、商业模式是否合适等多层次的问题。“每一个来参赛的青年都是一颗需要舞台等待绽放的瑰丽宝石,而青创赛这一平台就是他们发光发亮的地方。同时,青创赛规模和赛种的扩大和进步也都是因为这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努力的成果。”

职业技能竞赛已连续举办5年,不断契合产业最新发展方向,聚焦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大赛在单位覆盖、参与人数、影响力等方面连年提升,持续不断为青年技术人才成长提供新动能。

本次大赛共15个竞赛项目,其中往届已开展的项目共7个,包括呼叫中心客户服务、信息网络布线师、炼化安全技术、无线电装接工等,持续做好基础安装、安全生产、客户服务等传统工种的岗位练兵。同时,新调整设置竞赛项目8个,适应产业发展形势新需要。例如,聚焦5G应用加速推进,新设5G网络端到端技术与应用项目;立足人工智能发展对新型产业工人的需求,新设焊接机器人装调项目;服务系统电力行业“一带一路”战略,新设电力英语项目;适应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对传播理念和安全理念的新要求,新设自媒体运营编辑、网络安全攻防实操项目。几个新项目一经推出,受到系统内外单位广泛关注,28家单位报名参加电力英语项目比赛,11家单位报名参加了焊接机器人装调项目比赛。

焊接机器人装调

向更高技能水平努力奋斗

为契合人工智能发展对新型产业工人需求设立的焊接机器人装调项目,也得到了系统内外技术青年的广泛关注。比如随着工业机器人的运用日益广泛,对先进制造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就相应扩大,尤其是大多还在采用手工焊的船舶行业,急需有大量的焊接机器人应用人才队伍做储备。

夏呈炜是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设计员,目前,厂里正在计划引进机器人焊接技术,以此取代传统的人工焊接,减少人力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来到技能大赛这一平台,他和其他参赛选手一起接受了关于焊接机器人装调项目的系统培训,从职业道德、安全知识、机械识图,到焊接编程和故障诊断。培训过程基于真实示教器的虚拟控制系统的教学引入,在保证大家培训安全的同时,又满足了大家对机器人操作和编程的应用。夏呈炜表示,这样的一整套培训流程就像一块敲门砖,为自己今后实际运用焊接机器人指明了方向,大赛结束后,自己一定会将学到的知识经验带给厂里的每一个同事,为厂里即将引进的焊接机器人做好周全的准备。

[声音]

上电科集团添唯公司NQI培训部部长、上海机器人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施负责人张蕾表示,今后办赛还将以焊接机器人装调项目为主。同时,为了更好适应综合性技能人才需求,上海市机器人产业高技能人才基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已开发新的专项职业能力《搬运码垛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装调》。搬运码垛在整个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占比为44%,之后办赛也会往综合技能水平要求更高的这个项目方向去开展。

呼叫中心客户服务

提升岗位认同感 在比赛中确立方向

职业技能大赛为一线的技能人才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以往人们总是觉得相较于办公室岗位,一线工作岗位显得不那么高端,通过一次次大赛的推广和宣传,人们的这一观念正逐渐改变。

呼叫中心是技能竞赛的传统项目,随着智能客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员不再是人们所说的“电话接线员”,他们需要掌握包括网络技术、客户服务、多媒体操作等多领域的相关技能。“来自上海翰洋电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刘慧今年刚刚21岁,加入公司仅仅3年不到的时间,却在这次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回想3年前的自己,刘慧坦言,刚刚成为一线话务员的时候觉得这份工作又苦又累,每天要接100多个电话,遇到不讲道理或者理不清的用户有时候还会影响自己一天的心情。没想到,这份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也能登上技能大赛的舞台。通过这场大赛,刘慧不仅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潜力,更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知,也对这一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

[声音]

“其实许多一线工作也是有很高的技术难点的,值得行业从业人员不断深挖和探讨。”作为呼叫中心客户服务这一竞赛项目的承办方,上海市呼叫中心协会的姚智明表示,大赛连年按时举办,不仅为行业内的青年树立了努力标杆,也让一线岗位的员工对于自己的岗位有了更多认同。行业的发展、智能呼叫的普遍运用并未让人工服务坐上冷板凳,相反,在智能呼叫为企业解决了那些最基础客户需求后,有温度的客户服务才能成为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一道桥梁。通过本次大赛,协会再次明确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打造个性化的客户服务方式,寻求客户联络技巧的共性,致力于提升从业人员的岗位自豪感,帮助更多青年人实现岗位成才。

炼化安全技术

坚持不懈挑战自我 用技能武装更好的自己

来自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团委书记陆钰琳告诉记者,炼化安全技术已经连续五年被列为职业技能竞赛的竞赛项目之一了,足见社会对于炼化安全的重视:“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这项技术有被用上的那一天,但是未雨绸缪、时刻保持最佳状态依然是对于炼化行业每个从业人员的第一要求。”

据了解,今年报名炼化安全技术竞赛的一共有150人,经过一系列的内部培训和筛选,最终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共推送了20名青年参与最后的总决赛。为了给这些积极参与竞赛的青年人们加油鼓劲,主办方和相关单位准备了一系列的荣誉。对于进入决赛前三名的选手,经信委将为其颁发“青年岗位能手”的称号;若是进入前8名,上海石化则会为其颁发“优秀团员”的称号;所有参与比赛,年龄在18岁到35岁的青年,上海石化还会为其另外颁发“新长征突击手”的称号。焦汝男就是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一线员工,年仅22岁的她在今年的技能大赛炼化安全技术的竞赛中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焦汝男始终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希望把从学校里带出来的学习激情一直延续到每天的工作中。因此,自从去年得知这一比赛后,焦汝男就已经报名了2019年职业技能竞赛,但最终因为成绩不理想没有坚持到最后。今年8月份,新一届的大赛再次启动后,焦汝男毫不犹豫再次报了名,希望通过比赛再次挑战自己。

炼化安全技术的竞赛主要分为空气呼吸机的操作和心肺复苏技能。考虑到由于练习机会少,自己对心肺复苏技能并不熟练,焦汝男对待备考异常认真。“每天一下班我就会去公司为我们参赛人员提供的道具房跟着老师进行练习,有时甚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正式考试中,她顺利地完成了包含实际操练和理论考试在内的各项考核,获得第一名。在为自己感到高兴的同时,焦汝男也不忘对公司表达感恩:“感谢公司给予了我们青年人学习和比赛的机会,在技能大赛的舞台上,我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还懂得了安全并不是一个人的任务,需要人人共同参与。未来,我会通过帮助其他同事参与比赛的方式,继续在这个舞台上发光发热。”

[声音]

作为此次大赛期间业务培训的负责人之一,上海石化消防大队作训办主任、消防专家杨红波表示,大赛不仅是对在岗青年人必备技能的考核,同时也是行业检视自身问题的渠道之一。

通过大赛,杨红波发现在心肺复苏方面,参赛人员普遍存在掌握有所欠缺、操作不够熟练的问题:“这几项技能都是救命技能,关键时刻,一秒钟的时间差可能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未来,我们将会更多地要求企业和行业青年加强相关安全技能培训,将这一内容落实到日常管理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