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院公益善款用于社会志愿者早癌筛查

为300余位志愿者建立健康档案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志愿者接受评估。受访者供图

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喜马拉雅FM共同制作的肿瘤科普音频节目《肿瘤科普在掌间》项目启动一年来,共募集善款6万余元。昨天该项目正式启动肿瘤医院志愿者健康档案项目,年内将为医院300余位社会志愿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对部分有癌症高危风险且在肿瘤医院志愿服务时间达标的志愿者进行相关检查。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王懿辉

6万元公益善款用于社会志愿者早癌筛查

去年4月份,第一季《肿瘤科普在掌间》音频肿瘤节目上线之后,得到许多肿瘤患者及健康人群的青睐。年轻白领龚女士表示,在这快节奏的时代,利用音频这种传播新形式,在音频专业平台上线,让白领能够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权威、生动及有用的科普知识,相较于自己在茫茫网络海洋中寻找权威肿瘤防治科普信息,这种传播方式更利于在中青年人中传播。

据统计,该节目自上线至今,播放量7.3万次,多个涉及肿瘤早期预防、质子重离子治疗、肿瘤营养、肿瘤患者心理调适的节目,多个热门话题节目的点击量均接近5000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告诉记者,这是全国首个“科普+公益”的创新项目。第一季节目共有51期节目,涵盖了肿瘤预防、治疗、营养及心理康复等内容,介绍的科普知识也基本覆盖上海地区十大高发肿瘤。每一期节目,肿瘤医院专家都是利用繁忙的工作之余,以科普志愿者的身份,亲力亲为。他们从科普稿件的撰写、音频节目的录制,到最后的审校完成,平均花时超过6小时。据统计,节目运行一年多所获善款有6万余元。

据介绍,节目设计初衷就是最后的节目收益捐赠至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肿瘤医院专项基金,用于科普志愿者能力提升、志愿者权益保障及各类公益活动开展。“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次‘科普+公益’的创新探索,形成了以志愿反哺公益的新模式。志愿者们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要给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振民告诉记者。

今年将为300余名志愿者完成健康档案

项目启动后,昨天下午,第一批医院社会志愿者陆续来到医院进行早癌风险评估,这些社会志愿者有的负责门诊导医,有的负责病房探视,在医院的各个角落从事着志愿服务工作。

记者看到,医院肿瘤预防部之前开发了一款可供健康人用于评估常见恶性肿瘤风险的小程序。与此同时,基于线上简约版的早癌筛查风险评估题目,建立了针对健康人群的早癌筛查量表,对这些志愿者分批进行早癌风险评估,为他们建立一份可供长期跟踪管理的志愿者健康档案。现场正在给志愿者建立健康档案的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周昌明医生告诉记者,“我们一方面通过小程序上的评估题目,加上现场询问这些志愿者的年龄、职业状况、家族史等,对上海市常见恶性肿瘤发病风险逐一做出评估,最后会给出专业筛查意见。”

“许多做过风险评估的志愿者都第一时间去做了对应癌症的检查,排除相关疾病可能,大大提高了自身防癌抗癌意识。”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教授介绍说。

据悉,截至昨天下午已有20名志愿者建成健康档案,今年肿瘤医院将为300余位在院从事志愿者的社会志愿者分批建立一人一册的健康档案,开展此项早期癌症高危风险评估工作。宣传(社工)部副主任汤燕明表示,对于那些筛查出来某些癌症高危且年志愿服务时间达到150小时的志愿者,将用节目所获得的公益善款,给志愿者免费提供一次相关医学检查项目。

志愿者说

做志愿者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帮助更多的患者

今年57岁的卫老伯已经在肿瘤医院做了8年的志愿者。2011年,一次偶然的体检中,卫老伯被查出甲状腺问题,卫老伯来到肿瘤医院进行检查。

在肿瘤医院,卫老伯被确诊为甲状腺癌,随即接受了手术治疗。“虽然害怕癌症,但是很庆幸能早发现、早治疗,我特别感谢医院。”卫老伯说。这次就诊经历后,卫老伯决定来医院做一名志愿者。

这些年,不管刮风下雨,无论家里有多忙碌,卫老伯都会坚持每周一和周四的上午前往医院,做一名志愿者。“因为家住南汇,我凌晨4点半就要出门,大概花2个半小时,在医院开门前赶到医院。”卫老伯说,身边很多人都觉得这么辛苦没意思,但是他觉得做一名公益志愿者很有意义,这样很快乐,对身体也有帮助。现在的卫老伯不仅身体好,还每天乐呵呵的。

卫老伯说,做志愿者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帮助更多的患者。之前在门诊他遇到过一位年轻的甲状腺癌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后又被查出乳腺癌,年仅20多岁的女孩陷入抑郁,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后来志愿者们发现了她的“不对劲”,将她带到了医院“资源小站”,进行心理干预。在心理援助志愿者多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女孩的心结渐渐被打开,配合治疗的主动性也提高了,病情也一天天好转。

用“同辈支持”的方式开导患者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

家住徐汇区的左阿姨今年72岁,同样做了8年的志愿者。每周一和周三上午,她都准时出现在肿瘤医院门诊大楼,为南来北往的就诊者进行导医,协助他们在自助机前完成缴付。去年11月份,医院曾获得一笔爱心善款,为部分符合服务时间且大肠癌高危的人群提供肠镜检查,想不到的是,左阿姨的报告显示距肛缘40厘米处有一个直径一厘米的肿块,病理报告提示有癌变。志愿者成了肿瘤病人,左阿姨一下子无法坚守,她拖着没敢告诉家人,也不愿去检查。

医院宣传(社工)部副主任汤燕明得知后,反复劝说她来看病。左阿姨鼓起勇气来了医院。大肠外科医生告诉她,大肠癌的发病与年龄有关,也与家族史有关。尽管得癌是个坏消息,但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的几率还是很高的。

今年2月份,医院为志愿者左阿姨开通了绿色通道,她成功接受手术。术后左阿姨希望继续留在医院做志愿者。医院为了满足她的心愿,同时考虑到她的病情,准备将她转岗至新成立的“资源小站”,这也是医院探索志愿者服务在患者心理疏导方面的一次尝试。现在的左阿姨继续穿上了蓝马甲,用“同辈支持”的方式开导患者,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病魔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