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品”傲人成绩背后的“静安经验”

或成中国电影转型发展新样本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年终岁末,中国影视人爱盘点。国家在税收政策等层面开始收紧,力图改变中国电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电影票房又在一路狂奔着,要在最后几天拿下600亿整数关口。跌宕起伏的一年,上海影视不为外界所动,保持着高速增长。尤其是非传统观念中发展电影良地的市中心城区静安,更是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形成了一些影视产业观察者研究的“静安经验”。它特殊在哪儿?它是否真能成为中国影视产业转型发展的“样本”?青年报记者近日也进行了采访和了解。 

青年报记者 陈宏

静安出品轻松翻倍

截至昨晚,2018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达595.8亿元,而距离2019年,只剩5天的时间——这几天,几乎所有关注中国电影的人,都在掐着指头算这笔账,因为它事关中国电影有没有可能在今年一举突破600亿总票房的大关。站上这个整数关口,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意味着中国市场终于可以和美国比肩,并坐稳“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宝座。

关注者当然包括了上海电影人。

上海电影产业从前两年的“电影新政”开始,正式提出了“上海出品”的概念,力图重振“中国电影发祥地”雄风的概念,到今天,政策在丰富成熟,但目标却从未改变,“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提法,已深入人心。而“上海出品”的数据,在有力地支撑着这些提法和概念——早在10月底,“上海出品”的年度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100亿大关。

可以说,今年的“上海出品”代表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口碑和市场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而往细里深究,“上海出品”的代表作,其实又是“静安出品”,在这超百亿的票房中,“静安出品”占据了半壁江山,仅《我不是药神》(30.99亿)、《无双》(12.72亿)、《反贪风暴3》(4.42亿)等3部爆款电影,就已经斩获票房48.13亿,较去年“静安出品”总票房接近翻番。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以一城之力,可以占据全国国产片票房30%多;静安以一区之力,可以占据全市国产片票房的一大半。它们是怎么做到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参与 “2018年度静安区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的项目可以看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针对性措施、精细化管理,是票房迅猛崛起的“奇兵”。

有影视产业人士感叹说:“静安区是传统的市中心城区,跟曾有的电影发展影视城模式不同,对正在谋求升级转型、告别粗放型发展的中国电影来说,‘上海经验’‘静安经验’,值得很多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思考。”

不以税收为扶持标准

这到底是什么经验?此前记者在静安区采访“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时,青年报记者就留意到,在上海打响四大品牌、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背景下,上海各区都出台了文创产业促进办法,静安区则是少有的直接以“影视产业”为专门扶持对象的区——重点非常明确和突出。

这项专项资金申报条件的制定,体现了管理者的智慧和大局观。它有三大亮点:一是作为上海市电影专项资金的配套存在,对好的项目不吝多奖;二是不以税收为奖励的考量标准,这让奖励回归到优质内容本身;三是不仅仅立足于传统的环上大影视园区,而是将范围扩大到了全区,只要符合条件,都能来申报,成功的经验也随之得以到处复制。

“像做市里专项资金的配套,就意味着,同一个项目可以同时申报市、区两级奖励资金,否则,优秀项目都去申报了市级,留给区级的优秀项目就少得多,这样的奖励,就失去了其最初的意义。”静安区文化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影视行业的税务整顿风暴,席卷全国,霍尔果斯、浙江东阳、江苏无锡等靠税收减免政策发展影视产业的地区,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这对静安区的影视产业,几乎没什么影响。为什么?因为静安不是在税收上做文章。在此前主管部门给全区影视企业做情况说明会时,他们就强调,静安区的这项扶持政策有别于一般的税收奖励政策,本专项资金的申报,原则上不与企业税收挂钩。当时税务风暴尚未在全国刮得如此猛烈,但静安区的文化主管部门却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当时工作人员就表示:“以交税多少,来考量影视企业对价值和贡献,进而评定扶持资金额度,对影视产业是不合适的。我们的评选和扶持,主要还是要考虑到影视产业对本区人文环境的改善的作用,它所带来的人文价值和艺术氛围。”

事实上,记者也了解到,对静安区这样传统的市中心“富区”来说,影视产业所产出的税收,相较于一些科技等产业,也实在不值一提,但优秀影视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却是不可估量的。事实上,社会效益放大后,电影的票房也会相应增大,静安出品的《我不是药神》,就是生动的例子。

专业基地空间成为发展新亮点

静安区这两年在影视方面动作频频,其实,它并不是大上海16个区中唯一在影视产业方面发力的,但是,他们的政策却往往是高效的。为什么?有不少专家认为,静安是找到了影视产业的规律,踩到了点子上,“上海提出的要求,是鼓励发展影视产业的新业态,和国内其它影视重点地区,最好能够错位竞争。静安,选择了继续深挖影视园区潜力的同时,提出了鼓励发展那些能承载‘高精尖’影视工业化链条的基地建设、能够吸引留住更多优秀从业者的众创空间的建设。”

这样的举措,被一些媒体评价为“筑巢引凤”。记者在静安区文化局10月底出台的《静安区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政策解读文件中也发现,园区、基地、众创空间这三类影视产业载体的建设,在文件中的位置是“置顶”,这也可见其重视程度。

静安区原本就有大名鼎鼎的环上大影视园区,但政策扩大到全区后,目标也非常具象化,资金“重点支持能够提升电影产业工业化水平、弥补影视产业链发展短板的重大电影工业项目和高科技核心基地建设”。

仅仅依靠园区,能够承载的影视产业人才毕竟有限,静安开始了“全区总动员”,“支持专业化影视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鼓励有能力整合优质资源的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专业团队等主体投资建设众创空间,经评审认定后,根据项目投入、孵化成果、经济和社会效益等,给予一定的扶持。”

把环境做到极致,影视人在这里能感受到专业、高效,创意能够快速得到支持认可,项目合作可以迅速孵化推进,这一点对影视行业的诱惑力,不会比税收优惠低。因此,静安区这些影视空间的集聚效应,开始体现,除了有近年来屡屡出爆款的博纳影业入驻,众多艺术电影制作公司也纷纷“落户”静安,其中包括了贾樟柯的暖流文化和王小帅的冬春影业。

这,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