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本市就学校体育场地综合开发和食育工作进行调研

“上天入地”为学生“借”体育场地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向明中学的学生在地下形体房上形体课。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摄

今年秋季开学,上海一到三年级的课程表上都多出了一节体育课,按照相关要求,两三年后,四五年级每周也将再加一节体育课,目标是上海的小学以后每天都有体育课。上海市区内的学校普遍占地面积不大,体育课时增加后,学校的体育场地能满足需求吗?上海濒江临海,全年有3个多雨期,下雨天学校如何开展体育活动?昨天,青年报记者跟随市教委组织的团队调研了本市多所学校体育场地综合开发的情况。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全天候智能操场可为学生“遮风挡雨”

昨天上午,户外骄阳似火,但在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的篮球场上,正在上篮球课的同学们却完全不用担心太阳暴晒,因为球场上方有由6块巨形板组成的顶棚。

“这是我们为了解决学生阳光体育一小时专门建设的‘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遇到风雨天,按一下按钮,只需15分钟,顶棚就会全部打开,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夏天高温期间,也可以打开遮阳,避免学生在阳光直射下活动。”同济初级中学校长张晓明介绍说,学校地处五角场地区,占地8.9亩,由于无室内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地面积无法满足学校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此,2016年7月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学校在原室外篮球场处新建了这个长36米宽23米高12米的“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该操场拥有智能机电操控系统和开启式膜结构系统,抗8级地震和12级台风,打开或关闭只需15分钟,“建成两年来设备运行一直很正常。”

除了可全天候使用的风雨智能操场,同济初级中学还在旁边开设了学生阳光运动驿站,两个室内区域可供学生跆拳道和健身锻炼使用。考虑到学生运动后会大量出汗,学校还在驿站内开设了能容纳60人的换衣房。张晓明校长表示,“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和学生阳光运动驿站,保证了学校体育教学及学生课外阳光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阳光一小时的时间大大超过了。”

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学校教学面积小、学生众多,由于没有室内场馆,一旦下雨学生就无法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为此,2015年高安路一小参与了市教委的“风雨操场”试点项目,在操场上方搭建了一个可以自动化开闭的棚。学校方面介绍说,由于学校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实施该项目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问题,前后一共花了3年才建造完成,直到今年“风雨操场”才正式竣工。“从竣工投入使用至今,已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再受到天气的限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向地下要空间建成“无风无雨”的地下场馆

击剑、剑道、乒乓球……长宁区天山路第一小学的学生在上这些特色课程时完全不用担心下雨和雾霾天,因为这些场馆都位于地下空间。为了保证雨天、雾霾天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天山第一小学在优化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了地下空间。2015年,天山第一小学对原有地下室进行了改造,不但在地面铺设防水防滑材料,而且对墙面和立柱进行了软包保护。

天山路第一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王诚介绍说,地下空间划分出了三间体育专用场馆,包括击剑馆、乒乓馆和武道馆(武术、剑道),为学生增加了900平方米的运动场地。同时,为了满足在雨天、雾霾天多个教学班能有充分的室内活动场地,确保班级、年级、校级各类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有序开展,学校又对原有的四楼大礼堂进行了改造,拆除了三楼四楼之间的楼板,并铺设了木质地板,隔音墙壁,建成了具备室内体育馆、会议室、小剧场多动能的综合场馆,为学生增加了235平米的体育活动场地,彻底解决了雨天、雾霾天体育课无处可上的问题。

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地下场馆还设有巨大的智能触摸屏。对此,王诚表示,智能触摸屏不但具有电脑的所有功能,还能与手机进行连接,图片、视频等可即时发送至屏幕,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动作,可以反复给学生回放,方便学生看清同伴或自己的动作,方便老师做出有效指导和点评,“如果在室外是没办法设置这种智能触摸屏的。”

而在淮海路畔的向明中学,正在试运行的地下场馆面积更大——地下两层总面积达到了4000平方米。作为沪上百年名校,向明中学地处上海市商业经济文化中心城区,但也面临着体育场馆不够用的窘境。为此,学校早在10多年前就设想开发地下空间、建设地下运动场馆。

“因为地下空间的开发需要与13号线同步,所以中间耗时比较长,从立项到建成花了12年的时间。”向明中学负责总务和体育的董老师介绍说,整个地下运动场馆分为两层,每层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米,共设置了篮球馆、羽毛球馆、形体房、乒乓球、健身房等多个专业场馆,此外还在酝酿建设保龄球馆和壁球馆。“整个场馆去年10月全面竣工,目前正在试运营,加上室外2000多平方米的操场,现在学校的体育场馆面积达到了6690平方米,占学校总建筑面积的20%左右,不但满足本校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还可以为集团内的学校提供场地。”

[背景] 体育场地“上天入地”综合开发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教委积极推进本市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开发和综合利用,鼓励更多的学校积极开发和综合利用学校场地,把学校体育场地开发和综合利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础性工程,增加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供给,夯实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基础。一是鼓励中小学校挖掘学校现有场地,开发学校的楼顶或地下空间,在确保校园安全和满足工程规范的前提下,通过维修等方式,开展“上天入地”校园体育场地试点。二是通过引进“笼式足球”“可移动操场”等先进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现有的校园场地内拓展学生体育活动场所。三是在加强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强化运行管理,在确保正常教育秩序和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动校园体育场地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