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追忆暮年的李敖 除了嬉笑怒骂 还多了些慈爱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昨天去世,享年83岁。最近一段时间,时常有李敖的病况传出,但是李敖显得很乐观,只是奇迹没有出现。李敖并没有完成《李敖大全集》出版,他的去世也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青年报记者曾三次采访过李敖,这位作家暮年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

去年初,李敖因左脚行动不便而就医,发现罹患脑瘤。去年2月,李敖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称,医生说他只剩3年时间可活,他最大目标就是在3年内出齐《李敖大全集》85册。但是病情日趋加重。12月,李敖好友陈文茜在微博形容李敖已“说不了话,写不出字”、“一切都在倒数”,再度引发外界对李敖病情的关注。随后陈文茜又补充称,李敖在历经3次标靶药治疗后,病情已渐渐稳定,也有改善,未来“盼奇迹出现”。奇迹终未出现。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1月刚刚推出新版《李敖自传》为读者回顾其一生经历。这是李敖在80岁时写的自传。在书中的“一百岁前的八十感言”一段中,李敖还曾器宇轩昂地表示:“立志活到一百岁。”

青年报记者曾三次见到李敖。第一次是2005年,李敖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来到上海,还在复旦大学作了演讲。那时李敖60多岁,还依然保持了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嬉笑怒骂随口便来。但是一些话却说得颇为精辟。比如他说,“中文有特别的意境,她是活的文字。”就像宋朝的黄山谷说“香来了”,周围人使劲皱着鼻子去嗅。“香气不是你去闻,而是主动飘到你的鼻子里。”这种“了不起的意境”,是洋文所没有的。

后两次相见,李敖都是为了儿子李戡出来站台。2010年在上海,时隔5年再见李敖,他比之前老了不少。虽然是为《李敖大全集》做宣传,但他讲得更多的是同行的儿子李戡。李敖对自己17岁的儿子很满意,认为是可塑之材,在“应该没有下一次了”的情况下,他很迫切地在记者面前推荐儿子。李戡当时刚出了一本新书《李戡戡乱记》。李敖将儿子的新书在面前举了又举,让记者拍照,还让

儿子坐到自己身边。采访开始前,刘长乐对记者说,“有人说,李敖这次来是‘托孤’的”。一年之后,青年报记者在香港书展又遇到了李敖。谈的依然是孩子。李敖告诉本报记者,他比儿子大58岁,比小女儿大60岁,因此平时总是像祖父一样对待一双儿女。两个孩子都正处于叛逆期,但因为是“祖父级”的父亲,李敖能够和蔼可亲地和孩子们相处,“我和孩子们不谈会引起冲突的话题。对小女儿,我还经常偷着塞钱给她,讨好她。”暮年的李敖少了当初的锋芒,却多了作为父亲的慈爱,这一点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几次见面中,李敖几乎每一次都会讲到时间的紧迫。“应该没有下一次了。我的身体岌岌可危,也可能是来日无多。和我差不多岁数的人,世界三大男高音的那个大胖子,都已经死掉!”2010年他说。2011年他又说:“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就是朝不保夕。我的性格和声音虽然都还不老,但是我走路和下楼梯都会像一个老人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李敖大全集》。“这次《李敖大全集》算是全部恢复了我的作品,我写了2700万字,鲁迅只写了700万字,因为我活得比较长命。”李敖2010年说。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编纂,除了新增的篇幅之外,40卷修订版《李敖大全集》较之1999年的旧版,在体例上也有重大改变,比如将全书分为“文学与自传”等6块。李敖的目标是出83卷,但是他最终没有出完。

李敖的去世在读者中引起了震动。很多读者说自己是看着李敖的书长大的,他的去世,如自己失去了一盏明灯。2005年那次在上海,李敖半开玩笑地说:“我已经70开外,我这三场讲演结束在今天,搞不好就是和大家作最后的告别。陆游有两句诗,‘尊前作句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你们现在笑,我死了以后你们想我想得发疯。”从今往后,读者会很想念这位风格特立独行的著名作家。

青年报记者 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