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职称评审权 登上晋升直通车

上海交大医学院将附属医院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纳入破格晋升通道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刘尽尧(站立者)正在参加高评会。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对留美归来的国家“青千”刘尽尧来说,最近有两件喜事:第一,他回国效力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正式运行,第二,正是基于该平台,他参加了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医学科学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会。上海交大医学院成为上海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和“人才30条”相关人事行政权下放政策的首家高校试点单位。刘尽尧幸运地“登”上了晋升“直通车”。

“我只用了2个月,就做到了过去2年都做不到的事。”打破年限和专业壁垒,让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也能“说了算”,上海此轮改革直指“放权松绑、释放活力”,也让医院吸引拔尖科研人员,加快临床研究的开展与转化有了底气。

“我没想到回国那么快就能享受到这个好政策,可以直接参加正高职称评选。”1983年出生的刘尽尧自2013年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后,长年留美,先后在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直到去年10月加盟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投身这家医院内全新设立的分子医学研究院。

刘尽尧的专业是化学方向,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汇聚了一批他这样的非医学专业科研人员,很多是在海外高水平大学接受过科研训练的“海归”,如今投身于前沿的生物医学转化研究。比如,刘尽尧主要研究肿瘤药物的载体,目标就是要把肿瘤药物精准送到人体肿瘤部位,实现“精准打击”。此类研究涉及特殊材料、分子制备等非医学范畴。

以往,这类交叉学科领域的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在医学职称申报的路径和条件上,往往会遭遇所学专业和学科的困惑。

“这造成这些拔尖专职科研人员更愿意去科研院所。而实际情况是,医院越来越需要这样的跨学科交叉人才,包括化学、生物、基因工程等,这类拔尖人才也渴望来医院,因为医院有海量病人库,他们的研究需要与临床结合,而不是写在纸上、堆在架上。”交大医学院人事处处长牟姗告诉记者,国家《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和上海“人才30条”吹来了政策春风,让一切有了改观。

经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上海交大医学院成为全市首家试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审的高校,组建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

近日举行的首场“高评会”上,共有66位申请者参评,刘尽尧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对面坐着20多名评审专家。根据全市统一的“高评委”组织规则,医学院组建的首届医学科学研究系列高评委及专家库,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以及医学院系统的部分院士、“千人计划”获得者。

上海交大医学院还将“高评会”与该校破格聘任政策相衔接,将附属医院的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纳入破格晋升通道,并且为海外回国人员建立“绿色通道”。因而,刘尽尧作为新的从海外引进人才,根据医学院人才政策,回国人员职称评审可走“绿色通道”,当年就可参评正高级职称。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的各家医院里,此类专职科研人员规模不小,约占医生总数的5%-10%,他们正与医生密集开展转化医学前沿研究。交大医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举措尊重了医学发展的时代规律,有利于畅通一批高水平临床科研人员的晋升通道,更有利于学科交叉整合,为推动临床研究开展,真正做到把医学研究成果写在人民健康上,提供了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