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物 从盲校老师到“大卫生”创业者

在很多人看来,郭小牧是一个“闲不下来”的公益人。从盲校老师到自创公益机构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从上海市社工协会秘书长到再次创业立足健康促进领域,郭小牧的身体里似乎流淌着创业者的基因,为了实现她理想中的“大卫生”事业,创业之路永不停歇。在外人看来,郭小牧的身体里似乎有着创业者的基因,明明已经在业内做到顶尖,却始终充溢着满满的“鸡血”,继续探索着新领域。

■B03

在很多人看来,郭小牧是一个“闲不下来”的公益人。从盲校老师到自创公益机构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从上海市社工协会秘书长到再次创业立足健康促进领域,郭小牧的身体里似乎流淌着创业者的基因,为了实现她理想中的“大卫生”事业,创业之路永不停歇。

青年报记者 陈诗松

从盲校老师到公益创业

“毕业之后,我是班里唯一一个去基层当特殊教育老师的。”主修特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郭小牧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当时,特殊教育还是一门很新的专业,但经过大学阶段,郭小牧尤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毕业后成为了上海盲校的一名老师。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加入了国际组织奥比斯(Orbis)设计的“中国培训网络”项目,负责项目的监控与评估。国际奥比斯是享有盛誉的国际人道主义发展组织,它以飞行医院的形式为眼疾患者做治疗,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培训临床医生,提高合作伙伴防盲治盲的能力,完成其预防失明、挽救视力的崇高使命。

国际奥比斯1982年进入中国,2002年为在中国拓展本土项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培训网络”项目,由5名具备公共卫生、临床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把之前在大城市做的省级项目“下沉”到县一级。郭小牧正是其中一员,她要做的是在大城市招募志愿者医生,经过相关培训,由他们对县级的临床医生再进行培训,从而将技术转移到中国的农村,以此加强基层社区医生的能力建设,并帮助项目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培训网络”让郭小牧积累了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也直接孵化出她的第一个“创业机构”。在2002年“中国培训网络”成立之初,在项目计划书中就明确了一点,“中国培训网络”在项目结束后应独立注册,正式转变为一个由志愿专家发起的、专门做卫生工作的新机构。为什么要独立注册?郭小牧介绍说,“中国培训网络”的宗旨是培训基层医生,做卫生健康领域的能力建设,但奥比斯只专注于眼科领域,长此下去无法实现“大卫生”的格局。

2006年初,“新途”开始独立注册,待奥比斯的评估结束,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成立,实现了从项目到机构的“身份”转变。无意间,担任“新途”负责人的郭小牧为中国社会企业提供了新的创立模式:起初可以在某个机构里以项目的形式存在,在特定领域开展工作,项目成熟分离出去,独立注册为新机构;而依靠原有项目的基础,志愿者、项目执行人也积攒起项目运作以及机构管理的经验,顺利实现公益创业,能够比较平稳地过渡为社会企业家。现在看来,“新途”的创立者是极富先见之明的。

对此,郭小牧总结经验认为,首先奥比斯鼓励“新途”脱离母体机构,为“新途”的启动准备、共享资源、注册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新机构的成长起到了充分的助推作用,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资源。在奥比斯工作的时候,郭小牧的团队是以项目形式存在的,而“新途”独立运作后,机构虽然小,但因保留了高层次的团队,起点高,仍然保持了原有项目的战斗活力。

将医疗机构服务引向社区

“新途”在做些什么?郭小牧通俗地解释说,“就是将医疗机构的服务引向社区,培训它们如何开展社区卫生工作,提高医院的管理和外展服务的能力,以服务更多的人群,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与发展的权利。”

他们的合作伙伴大多是基层医院、与社区健康相关的公益机构以及康复机构,郭小牧将“新途”定位为能力建设机构,是中间商,主要功能是去筹资,支持合作伙伴开展工作。

郭小牧除了具备从事公益事业的热情,还有富有理性的思考力。她认为“新途”这一类公益机构的发展与政府、企业息息相关,三方实际上是联动的。“我们在最基层的社区、街道做服务,在市、区两级政府主要做倡导技术支持,帮助整个政府系统的开发。所以在不同的层面要讨论不同的问题。在比较高级的政府层面,你还在谈服务了多少人,他是不感兴趣的;政府感兴趣的是制度怎么构建,更好的社会政策在哪里,你如果能提供一些信息来帮助政府制定更公平的社会政策,政府就会欢迎。对于捐赠者,我们很注意他们的发展。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一个社交网络,给其更多的资源。”

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新途”在核心项目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比如在社区老年人健康维护项目中,“新途”和上海市黄浦区政府合作开展了“老年宜居社区建设”项目;在针对流动人口生殖健康促进和艾滋病预防的项目中,2009年在浦东新区三林镇社区建设了“新市民生活馆”。“新市民生活馆”的活动内容非常平实,既有法律咨询课、女性自我保护与防范,也为新妈妈讲授孕期保健和给孩子穿开裆裤的危害,对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形成归属感很有帮助。

“新途”又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葛兰素史克公司,以三林镇“新市民生活馆”为基地,共同发起了别称“个十百千万”的新市民健康关爱项目:3年内在三林镇设立一个社区医疗队,组织十次义卖、百次社区电影、千人健康社区义诊、万人健康签名,请健康专家走进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解答他们遇到的生活和健康难题。这样,“新途”运用“社区发展”理念,通过发展可持续的社区服务,建立起社区支持体系,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健康与发展,同时促进了社会融合。这样的思路,在当时中国的公益事业界是相对超前的,为社会企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样板。

接管社工协会 履职政协委员

2011年,郭小牧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转变。当时上海市社工协会正在进行换届改革,民政部门希望协会能够“脱钩”,朝着更加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于是找到郭小牧,希望她来担任新一届社工协会的秘书长。“可能当时民政部门希望找一个‘创业者’,同时又跟社会工作很密切,所以才选择了我吧。”

在社工协会,郭小牧一干就是连续两届。在她的大力推动下,完成了多种类的社工岗位开发,助推社会工作职业化。同时,在她的任期内,针对高风险老人家庭的“老伙伴计划”、聚焦于扶贫救助的“乔计划”等多个品牌项目也随之诞生。

尽管在任期间成效显著,但郭小牧谦虚地说,这段工作经历对她个人的帮助更大。“以前身处草根公益机构,视野很局限,看到的都是微观层面的内容。而进入社工协会后,视野更加宏观,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社会运行和社工职业发展的架构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而在社工委的推荐下,2012年,郭小牧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令郭小牧意外的是,即使是在政协,很多政协委员对于社会工作领域、公益慈善领域仍然不了解。“当时我被问得最多的是,你们是做什么的?谁给你们发的工资?你们是如何生存的?这让我由衷感觉到,作为政协里为数不多的社会组织从业者,确实需要‘发声’。”

在政协会议上,郭小牧明显感觉到,政府部门、商业部门力量强大、表现活跃,但无论来自哪种行业,社会议题始终是大家最关注的领域之一。“社会领域如果落后,会影响整体社会运转,所以无论是‘养老’,还是‘社会治理’,都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而对于这些我们社会组织深耕的领域,我可以积极表达认识,建言献策。”

在去年的政协会议大会发言上,郭小牧代表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做了《应对城市老龄化构建服务大格局》的报告,获得了在场委员的一致好评,“我们的提案不是要‘说赢’谁,而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展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对话机制和协商功能。”

有生之年始终充溢创业“鸡血”

2016年,郭小牧从社工协会“全身而退”,当她回到新途时,当初一手养大的机构已经成长扩张到全国7个城市,成为了一家全国性的在健康领域有影响力的社工组织。

然而,在郭小牧看来,新途仍然遇到了发展瓶颈。“这么多年,新途始终在扩张,但不赚钱,依旧是做公益。”想要真正地去解决社会问题,郭小牧认为,还是要引导商业资源进入社区。

于是,回到新途没多久,她就把工作放手给了两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自己开始了人生的“第三次创业”。她创办了一家公司,主要用于帮扶同样想要解决社区问题的创业者。“我们主要围绕创业者,建立一系列的支持体系。例如创业者想要建立认知症的社区照护体系,我们就会给予增能支持、人才支持、进入社区渠道的支持,甚至情感支持等。”

在外人看来,郭小牧的身体里似乎有着创业者的基因,明明已经在业内做到顶尖,却始终充溢着满满的“鸡血”,继续探索着新领域。“因为关注了社会问题,就想要去解决它。尽管我们很清楚,这些问题不可能完全解决,但在有生之年,这将是我一直追求的方向。”郭小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