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委约欧美作曲家谱写整台民乐

民乐发展呈现越来越开放的态势

青年报记者 陈宏

    《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明日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能不能想象,让一位欧美的作曲家,来写琵琶二胡的曲子,还是一整台民乐会的曲子?这次上海国际艺术节,就真的诞生了这样的作品,并且门票早早被一抢而空。观众图新鲜,但民乐团并不这么想,团长罗小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在国内是首次。但民乐的发展,越来越和中国的发展态势相一致,即越来越开放,并在不断‘进化’。”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德国作曲家写整台民乐

这台音乐会名叫《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的民乐音乐会,将于11月8日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它是由上海民族乐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共同委约德国著名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全新创作的。这是一部讲述上海变迁的史诗。

“奥德赛”,原意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史诗之一,也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故事最主要展现的就是主人公奥德修斯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积极进取精神。而德国著名作曲家佑斯特此次作为当代西方音乐界的“奥德修斯”,以国际化的前瞻视野,纯熟的作曲技巧,与富含东方韵味的中国音乐交融碰撞,呈现他眼中新旧事物共存、多元文化相融的这样一座魅力之城。

“选择佑斯特,是因为这位作曲家对中国文化和上海这座城市抱有的极大热情,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罗小慈告诉记者。佑斯特则透露,此前自己也和中国的乐团合作过,比如1997年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过,但民乐,还只是20年前在北京听过演奏。

近年来,也有外国作曲家创作上海主题的音乐作品,但以西洋交响乐形式居多,佑斯特却是要写正宗的民乐——挑战当然是巨大的,东西方音乐,差异性很大。比如西方奉为基础的音准,在民乐上就不是那么适用;而唢呐等中国乐器的个性太强烈,声音高亢,每个人都能撑起一台音乐会,如何让它们在一首合奏的曲目中和谐共存,相互映衬,是个艰难的任务。罗小慈说:“让外国作曲家写整台民乐,这在中国还是首次。”

接到委约后,佑斯特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他开始到上海的大街小巷采风,了解研习中国民族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技法,并与所有的演奏家连续排练、磨合,“和每一位音乐家接触,了解他们每个人所用的技艺。”

民乐发展越来越开放

因为是首次全盘让外国作曲家来创作作品,佑斯特和上海民族乐团的这次合作,也被整个行业所观望。好不好听,能不能成,都要最终业内人和观众来评判。但对上海民族乐团来说,这一步却是非跨不可。“民乐不能一直演奏几千年来的东西,抱着以往的经验不放,需要创新,才能够往前发展,”罗小慈说,“现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民乐还有太多的可能性去挖掘,让德国作曲家来写,有很多困难,但给民乐的发展,多展示了一个新的角度。我们欢迎更多国外作曲家来参与创作。”

据介绍,《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由《东方韵味》、《浦江明珠》、《伊甸园之桥》、《中华第一街》及《外滩》五个篇章构成。充满律动和画面感的音乐,跳脱出民族音乐的惯性表达思路,以一种新的色彩和活力尽情展现中外文化的交相辉映,及现代和传统文明的兼收并蓄,也让听众在有限的声场空间得到无限的遐想与陶醉。“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是上海民族乐团目前给出的判断。

佑斯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用自己的经验,试着让唢呐“轻柔地演奏出来”;他还调整了民乐团传统的声部位置,让高音乐器和低音乐器更有体系;他也告诫乐手们说,“对音乐家来说,无论你的情绪是热烈的还是痛苦的,你的每一个音符,应该是优雅的”。

对于这些尝试,佑斯特很兴奋,他说,中国民乐拥有西方乐器中没有的弹拨乐器,“如何让两者和谐,本身也丰富了我的创作经验。”

“这样的交流和尝试很有意思,对彼此都是新鲜的体验。”罗小慈说,“西方古典乐都是人声自然的音区内,听起来很舒服,而民乐高频尖利的声音多,如果观众辛苦一天坐在剧场里都是听这种声音会很累。民乐合奏如今的进步,会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

她还表示,民乐未来这样的尝试会越来越多。“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像中国民乐这样编制的大乐队,可能它们只有一两个乐器而已,所以,从条件上来说,民乐团拥有发展的基础。”她说,“中国这么大的变化,体现在民乐上,就是出现了越来越开放和进化的态势,民乐的门打开了,民乐将会有更多的国际交流,我们为此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