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行AED校园试点项目后出现首个成功案例

长跑后心脏骤停 AED挽救学生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董真

    在公共场所普及AED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关注。青年资料图

本报讯 上海理工大学的李同学近日迈步走出上海新华医院时,深吸了一口迎面而来的秋日空气,此刻的他和他的同学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谁也不曾想过,一周前他曾经历过一场生死营救。这是上海推行AED校园试点项目后首例成功案例。   

10月的一天下午,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正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16时13分左右,随着1000米测试跑的哨声吹响,数位同学尽全力奔跑着。离终点50米的地方,李同学突然倒下了,本身就稍显喧闹的操场瞬间围过来更多的学生。

此时,刚结束田径队训练的体育部丁昆老师注意到异常,迅速跑到他身边,只见他面部朝下,没有自主起来的意识,丁昆老师缓慢将他翻转过来,使其平躺防止呼吸不畅并通知校医。“同学们请配合不要围观,尽快离开操场!”其他体育部老师指挥周边围观同学撤离现场,为抢救腾出安静宽敞空间。

1分钟后,校卫生科科长李长琳医生赶到现场,见李同学瞳孔散大、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几秒钟预判,当即决定对其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抢救,“快!取来AED!赶紧打120!”她朝同事喊道。事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长琳医生说:“我们作为学校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素质,出现突发情况快速做出判断并实施抢救,错过一秒可能生命就没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李长琳医生实施心脏按压,丁昆老师配合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现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电视剧中奇迹般苏醒的剧情,然而令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该同学因心脏骤停出现了室颤。

李长琳随即启动演习了无数遍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此时机器显示时间16:21。16:22:10,AED开始分析患者心率,十秒后提示不建议进行电击,继续实施心肺复苏术。

16:24:34,AED开始进行第二次分析,9秒后机器提示“建议电击”,面对充电到200焦耳的仪器,李长琳毫不犹豫按下了电击按钮,AED实时电击,1秒后提示继续心肺复苏。

16:25:08,机器显示屏上显示正常心电图波形,李同学恢复窦性心律。然而在场的所有人并没有因此放松,卫生科接通知赶赴现场的其他医生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术。

16:30,急救车赶到现场并将李同学快速转送至新华医院进行进一步抢救治疗。看到学生被送上救护车,李长琳已经累得摊坐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从事发到送上救护车,短短十几分钟时间,一个鲜活的生命从心脏骤停到恢复心跳,李长琳及在场的所有人坚持抢救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怠慢,为进一步抢救赢得了最佳时机。

当晚十点左右,李同学在新华医院的进一步抢救治疗下恢复了意识、苏醒过来,而仍在上理工体育部焦急等待消息的校医和老师们才放下了悬着的心。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理工大学成功救治突发心脏骤停的事件是上海市在推行AED校园试点项目后的首例成功案例,也是全国高校校园内AED急救的首例成功案例。

[相关]

目前全市公共场所AED已超750台

据悉,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为55万,每天至少1500多人,其中不到1%的人获救,只达到美国的1/3。而心脏猝死有一个急救的“白金10分钟”红线。10分钟内不做心肺复苏,存活率极低。反之,在3-5分钟内完成首次电除颤,猝死者生存可能性最大。

2015年9月启动的上海市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设置公益项目,经过两年的实施,目前已在全市公共场所设置AED超过750台,设置地点包括机场、轨交、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等人流密集和心搏骤停高发地区,市红十字会系统已完成AED操作培训超过5万人。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