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儿科就诊下沉和专科优势集聚效应显现

标准化医疗服务打消家长疑虑心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儿科医院迎来就诊高峰。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前天入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已经来临。昨日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获悉,随着暑期来临和连日来高温天气的持续,儿科医院如期迎来了暑期就诊高峰,但和往年同期相比,过去那种普通感冒发烧与专科门诊高峰叠加的情况却没出现。儿科医院着力打造的“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以及“闵行协作网”,引导儿科就诊下沉和专科优势集聚的效应开始显现。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现场  儿科医院迎来暑期就诊高峰期

前天上午十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大厅里一片忙碌,挂号收费窗口前排着队,但在预检台前发热咳嗽患儿测量体温的人数却并不多,与平时普内科一科独大不同,在二、三楼消化科、内分泌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等一些专科门诊的候诊区内座无虚席候诊人数非常多。与平日儿科常见的额头贴着“冰宝宝”、萎靡不振的患儿不同,专科病区候诊的儿童大多看上去精神不错,许多家长说他们是利用暑假期间带孩子来看病的,其中不乏专程从外地来沪。看的大多是各种慢性病、专病。

相比于专科门诊,往日最热闹的普通内科门诊反而显得人少些,他们大多是来自上海本地的患儿。主要以感冒、发烧、咳嗽为主,因为每天开空调着凉了。

患儿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年孩子生病去大医院就是一种噩梦,排队都要排到门诊楼门口,经常大清早去下午才看好,但是今年再带孩子去医院,明显有好转,排队的时间节省了一半。

来自儿科医院的数据显示,这几日医院日均门急诊总量已上升至7200余人次/天,比前几个月的日均就诊人数大幅上升,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却有所下降。其中普内科就诊人数大幅下降,而消化科、呼吸科、眼科等专科门诊量比同期均有所上升,以内分泌科为例,暑期的门诊量猛增,达平时的4倍,其中以性早熟、矮小症、儿童肥胖等疾病的患儿居多。

改变  普通内科病人比例逐年下降

儿科医院就医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介绍,分析近三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人数,门急诊人数稳中略降,但临床服务结构日趋合理:,2016年普通病人较前一年减少10.2万人次;而专科病人比例上升,儿童专科医院针对疑难危重症诊治的功能定位逐渐显现。问及原因,黄国英院长表示,和许多综合因素有关,包括这两年推广的“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以及“闵行协作网”,社区卫生中心的儿科服务能力在不断提升。

据介绍,去年2月成立的闵行协作网只是复旦儿科医院医联体的纵向部分。在横向上,早在2014年4月,复旦儿科医院就联合复旦大学内部其他10家设立了儿科的综合医院成立医联体。

目前,复旦儿科医联体覆盖闵行区13家社区医院和3家综合医院儿科,同时以学科为纽带横向联合10家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在过去三年中,成员单位儿科的硬件配置、医护人员数及业务量均有提升:床位数增加29张,增购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设备18台;儿科医生增加24人,儿科护士增加52人;门急诊人数增加3万人次,增长3.7%;出院病人数增加1625人次,增长12.1%;1家成员单位新开设儿科,1家成员单位新增重症新生儿病房,1家新增新生儿病房。儿科医院除了接收成员单位儿科医生进修、培训外,还派出学术主任到成员单位开设专家门诊,给予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支持。

目标  下沉病源占到患儿总量的30%

据介绍,通过闵行协作网,2016年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开设儿科门诊,并全部完成标准儿科诊室建设。每家社区配备至少1名儿科方向的全科医生和2名儿科方向的社区护士。完成编写第一分册《社区儿科疾病诊疗指南》,第一分册包含11种社区常见儿科疾病,以提高全科医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转诊、宣教的能力。《指南》作为社区全科医生的儿科诊疗工具书,发放给闵行区所有全科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表示,儿科医联体成立的目的,就是把常见的普通病人留在家门口;同时引导在大医院诊断清楚、病情稳定的患儿下沉到社区,目前这一趋势正向好的发向发展。在过去两年中,儿联体的工作主要是提升服务能力,所以对成员单位医生做了大量培训工作,同时对社区卫生中心诊室做标准化建设。接下来儿联体将做两件大事,一是儿科双向转诊,二是进一步理顺预约诊疗。

黄国英也坦言,和现在相比,病源已经在下沉,但是离目标还有点距离。复旦儿科医院实际应下沉的病源占到总量的30%,因为这30%都是常见病。

下沉儿童专科,儿科如何做到标准化?

硬件、诊疗规范,医生都须标准化

将常见病的患儿分流到社区医院,儿科医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介绍,下沉儿童专病是协作网推进“同质化医疗服务”的抓手,借以引导患儿家属到就近的基层医院就诊。

首先,在硬件上,闵行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室经过标准化建设,儿科诊室的布局装饰、急救物品药品,都是各成员按照复旦儿科医院提供的标准化儿科诊室清单规范化配备。

除了硬件的标化配备,在诊疗规范上,网内成员还需按照复旦儿科医院制定的《儿童医联体社区常见病诊疗手册》诊疗。开设到基层医院的儿童专病都是诊断简单明了、治疗方案易掌握、患病率高的常见病。

“同质化”的前提是有可被同质化的医师。为了实现协作网内医疗服务“同质化”,培养全科医师提高儿科业务能力,复旦儿科医院先对19位社区全科医生进行儿科知识摸底考试,根据成绩将医生分为脱产组和提高组分别安排到儿科医院的实习和课程。目前,儿科医院每个月至少安排6名社区医院在医院进行培训,包括跟着儿科专家们一起看门诊、接受护理培训等。

复旦儿科医院也鼓励本院专科医生柔性流动到社区医院坐诊,提升基层医院能力,吸引患儿家属就近就诊。

此外,儿科医院也鼓励医师在社区医院开设康复、心理、儿童保健等有场地需求的专科工作站。

如何为社区医院培养更多的儿科医生?

加强对儿科方面的针对性培训和实践

据了解,目前社区医院的儿科医生不少是聘用专科医院退休后的儿科医生。针对儿科医生紧缺的现象,上海强调加强人才学科建设:上海交大医学院恢复临床医学(儿科方向)招生,复旦大学新开设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但是,医学院的学生更多的先要保证儿童专科医院的医生人数,社区医院的儿科医院也可以从全科医生培养起来。”采访中,某业内人士建议。

事实上,为了推进上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功能定位和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夯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上海市卫计委于今年年4月启动了新一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此项工作主要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的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据了解,首批参与转岗培训共有来自全市各区县的190名社区医师,他们将进行包括全科医学、康复医学、社区预防与保健、临床心理咨询、初级医疗临床科研实例、医患沟通与医学伦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课程在内的理论课程学习,以及包括内外妇儿等科室在内的临床基地轮转和全科基层实践轮转。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转岗培训在临床培训阶段尤其加强了对儿科方面的针对性培训和实践,在3周的儿科临床轮转期间,他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新生儿黄疸、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腹泻、贫血、营养不良和肥胖症、佝偻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高热惊厥等,掌握以上疾病的临床特征、初步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基本掌握体格检查、用药特点、药物剂量的计算、小儿液体疗法等,熟悉小儿病史特点、小儿急诊急救方法等。在最后的21项临床技能考核中,小儿体格检查操作也是作为必考项目进行集中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