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读者有需求,另一方面标准缺统一

童书分类光凭书店经验难靠谱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书店进行童书分类也需要官方的标准进行指导。青年报资料图

本报讯 暑期已至,童书销售越发火热,一些书店在引进热门书籍之余,更多的是进行童书分类。把铺天盖地的童书,按照孩子阅读年龄来划分,这能够让选书完全没有方向的家长和孩子有一个大致的目标。不过,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这种分类缺乏统一的标准,有时形成了极大的混乱,这反而增加家长和孩子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好书的难度。童书分级出台国家标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书店自作主张的分类有点乱

读者朱女士最近向青年报记者讲了她的一个苦恼。她在一家书店为3岁的儿子挑书时,在“低幼”专柜里,她选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可是当她买了书后来到第二家书店继续挑选时,却发现这本书被放在“初中”专柜里。两个年龄层相差了十几岁!而当她把书拿回去读给孩子听时,儿子脸上一片迷茫,完全没有互动,儿子似乎理解不了书中的内容。“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书店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给书分类是好事,但是不是也应该相互通通气,否则不是在误导读者吗?”朱女士说。

青年报记者就此对书店展开探访,确实也发现很多蹊跷之处。比如著名的《小王子》,有的书店就放在学龄前专柜,有的则放在小学专柜。书店自己也都有一套说法。放学龄前专柜的认为,《小王子》是名著,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感受文学经典的氛围,而让妈妈读给孩子听,也是亲子阅读的一部分。而放小学专柜的则说,《小王子》虽然文字很简单,但起码也要会识字了才能阅读,所以给小学生看最合适。而《爱的教育》也是如此,有的书店放在小学专柜,有的则直接放在了教育图书的专柜。

一家书店的管理者对青年报记者说,对童书进行分类是迎合家长和孩子的需要,因为现在童书实在太多了,没有一些细分,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书。但是查遍中国进行图书分类的权威文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共将图书分为22类,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总论等),也没有关于童书分类的标准,事实上,童书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被分布在各个门类,比如文学、艺术。

一方面是家长和孩子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标准的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书店也就决定自己来分类。这位管理者告诉青年报记者,童书一般分为“学龄前”、“小学”和“初中”三类。至于给童书分类的标准,如果出版社在童书上印有阅读年龄段的,就按出版社的说法来分类,如果没有,那就完全凭店员自己的经验了,比如过去买此类图书的孩子大部分是什么年龄段的。

呼唤统一的童书分级标准

不排除有一些资深店员具有敏锐的判断,可以将童书准确地归于应有的位置,但应该说,书店现在这种自行分类还是有一定的随意性的。即便是同一样书店,如果进行分类的店员换人了,那分类也会千差万别。当然,过去记者还发现有的书店,把这种分类当成营销的噱头,比如搞出“成人小说”专柜,还有“少儿不宜”图书等等,结果反而引得很多孩子翻阅购买。

童书的分类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就是呼唤多年,却不见眉目的童书分级的问题。所谓“分级阅读”,据公开资料显示,它起源于最初的发达国家,即按照少儿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这个概念产生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并不相同。

201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但是直到今天除了有少数出版社自行研究童书分级之外,并没有一个官方标准。

究其原因,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出版界参与,其实还要汇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在如果只是凭自己的经验来对图书进行分类,那很有可能会出错。还有出版界人士建议,借用国外童书分级的标准,但是中国的国情和国外不同,孩子的成长环境,心智发展程度都不一样,如果生搬硬套,也可能会出问题。所以中国需要抓紧制定自己的标准,这不是一种突发奇想,而是真真切切为了孩子,为了出版资源不再被过多地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