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位中外青年在沪技能“比武”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带动更多青年崇尚“工匠精神”

    国际化的技能大赛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227位选手参赛。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餐厅服务项目是外国选手的强项,我们中国选手在现场有压力也有动力。”今年20岁的陈亦凡在6月7日、8日进行的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上,代表中国队,与外国选手同台竞技。国际化的技能大赛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227位选手在沪进行技能“比武”。据悉,8日将结束在沪的15个项目的比赛,9日将在上海进行2017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的闭幕式。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比赛现场 中外青年通过作品“交流”技能

“95后”陈亦凡和吴佳妮是技能大赛舞台上,餐厅服务项目的青年“老法师”。2016年8月,两人在同一场地,参加了中国技能大赛的角逐。“但这一次感觉不同。”吴佳妮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和6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现场比拼。在丹麦代表队的带队人麦克·约根森(Michael Joergensen)看来,比赛时每个国家的学员虽没有直接的语言沟通,但在比赛全程,都在通过作品“交流”。

在现场,所有选手具备广泛的国际餐饮知识,需要运用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灵活的服务技巧,针对休闲餐饮、宴会餐饮和正式餐饮等不同场合提供令客人满意的服务。

除了服务类的比赛外,工业技能与计算机技能的比拼同样在上演。

“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的比赛难度很大,是考验左、右脑的比赛。”赵俊卿是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副首席专家、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教练组长。他介绍说,比赛不仅考验技能,还考核美观设计。此外,本次题目的设置更“接地气”,模块A的考核内容是为上海迪士尼旅游度假区制作一个英文版的单页站点设计。题目将功能性与实际操作性结合了起来。参赛者孔元元是一位上海小伙,“我没去过上海的迪士尼乐园,不过将自己对迪士尼卡通人物的喜爱融入在网站设计里。”

在车身修理环节,3位中国参赛者满头大汗地结束了车身诊断与校正模块的比赛。“在焊接环节,每个人要全神贯注地在两个小时内完成维修任务。”中国代表队成员,16岁的冯培源是河南省的技能青年人才。据该项目指导老师、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的王明辉介绍说,此次该项目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位青年参加,共有3位中国代表队成员进行技能比拼。西蒙·温德尔(Simon Winder)是一位20岁的奥地利小伙,他此次来参加的是车身修理项目。据他介绍说,他在奥地利是该项目的冠军,这次第一次到上海和国际技能人才们比拼技能。

在花艺比赛环节,裁判朱迎迎向记者介绍说,花艺的考核标准是“赏心悦目”。要做到这四字,选手需要从技术、构成、色彩、创意四个方面上进行“头脑风暴”,并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花卉的造型、空间感、疏密度展现花卉的美与功能性。

时代变化 技能人才将逐渐成为“强势群体”

除了看15个项目的技能人才现场竞技,观众还可以通过互动展示的环节现场体验。车身修理、精细木工、电气装置等竞赛配套的项目提供了技能站台,此外,反映产业领域和前沿技术手段的项目,如VR技术、绿色智能建筑与施工、智能制造、航空高铁、隧道盾构等也设置了专台展示。传统面点、服装饰品、剪纸花艺等中国传统文化技能项目则更展示了中国特色。

“市民要改变‘轻技能’的固有观念,还需要技能竞赛的宣传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共同来营造氛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申办形象大使、中国技能大师、宝钢股份公司热轧厂技能专家、高级技师、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王军向青年报记者感慨,“现在社会上,不少年轻人和家长不重视蓝领工作。实际上,时代变化,技能人才将逐渐成为‘强势群体’。”

来自市人社部门的消息显示,到“十三五”末,上海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将达到35%左右。在上海劳动者乐业、敬业的氛围下,更多的上海技能青年怀揣着“新青年新技能新梦想”的目标,在“技能高地”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