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发行回归理性

超期未募集基金多数不再发行

青年报见习记者 洪伟

本报讯 对于公募基金新产品“超期未募集”高库存现象,证监会上月底下发了处理方案,对过期批文提出了一次性的解决办法。两周过去了,从实施效果来看,新基金招募数量正在逐步减少,基金去库存的速度明显加快。业内人士预计,新政之下,基金公司未来将会发行一些投资者所需要的产品。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一直被超期未募集基金的去库存压力困扰着。根据证监会公布数据,自去年年底,超期未募集基金数量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

针对以上情况,证监会于5月23日下发了《机构监管情况通报》及附件《关于对超期未募集基金产品处理方案及相关材料的要求》,根据文件内容,对于超期未募集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延期募集。若延期募集,应当及时提出延期募集备案申请;不再延期募集,应当作出相关专项承诺,后续不再启动超期未募集产品的发行;今后需严格在批文规定期限内进行产品募集,出现超期未募集情形的,自愿接受监管安排。

监管层此举可谓用心良苦。考虑到行业的现实困难,为一次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持行业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对超期未募集基金产品的监管安排。

实际上,不再延期募集这一选项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基金公司去库存的压力,这些批文过期的基金取消发行将为其他更适应市场环境的基金让出发行通道。从新基金《招募说明书》数量骤减这一现象来看,取消发行似乎成为了很多基金公司的选择。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过期的批文多是特定市场背景下设计的产品,以前拿到了委外定制基金批复的公司绝大多数会选择不再延续募集。统计显示,通报下发至今两周的时间里,新基金信息披露数量大幅减少。仅有25只新产品发布招募说明书,平均每周约13只,而此前今年公布《招募说明书》的新基金有508只,平均每周约22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