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新高考3+3时代第一年里的“获得感”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在作别了2016年最后一个“3+1”高考,随着2017高考的启幕,上海正式步入了全新的“3+3”时代。从学生、家长、老师,到中学、高校,仿佛大家都能从中解读出一种不同于过往的“获得感”。在高考首日的采访中,“轻松”是一大突出的表情。

只要够自信,6月高考只需1天

2014年,上海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三年过去了,各项改革方案从今年起整体实施。根据此前公布的《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实施办法》,今年的高考招录与往年相比主要呈现3大变化:本科志愿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本科志愿均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以及本科普通批次设2次征求志愿。

在考试科目上,过去是“语数外”必考,文科生在政、史、地中任选1门,理科生在理、化、生中任选1门,即俗称的“3+1”。今年开始,本市高考由语、数、外统考成绩(不分文理,每门满分150分)和学生自选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政史地物化生”中自选3门,每门满分70分)构成,总分660分。外语考试增设听说测试,一年考2次。其中,等级考科目不是卷面分数直接计入高考总分,所有考生成绩细分为A+、A、B+、B、B-、C+、C、C-、D+、D、E11档,相邻两级分差均为3分,A+=70分,E=40分。

由于自选的三门等级性考试,5月初都已考完,成绩也已悉数公布,可以说,考生的部分压力已经提前释放。在6月7、8、9日这三天传统高考的正日子,考生只需参加语数外三个科目的考试即可。

由于今年上海高考外语科目首次实行“一年两考”,选择较高一次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学生如果在今年1月份的春考中外语科目已考到理想分数,就可以自主选择不参加6月8日、9日两天的秋季高考外语笔试和听说考。这样一来,只要够自信,此次的高考只要考6月7日1天。

这种自主选择、压力层层化解的高考方式还是40年来头一次,从容淡定、轻松自信,是很多考生的突出的高考表情。

今年,还是上海首次实施数学卷文理合卷,文理不分科,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充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这将有更大的学习动力,也能更全面地发展个性。

高中的三年已不止是埋头刷题

不少高中推出了包括“走班制”在内的多种教学改革,统考的“套餐”变成可自主选考的“自助餐”,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选择考试科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就曾多次表示,新高考方案充满了选择性,尤其是给那些有自主选择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个机会可以体现在学习科目的选择上,也可以体现在学业时间的选择上。比如学生可以选择外语一考,也可以选择两考,可以选择春季高考,或者秋季高考,这是时间上的选择,更是学业上的规划。”

对于赶上第一届“3+3”新高考的高三生们,育才中学副校长李元也说,新高考有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就是让中学有更多精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们包含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同时丰富各种经历,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他们有青年志愿者的经历,培养仁爱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有科学研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经历,从而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创新素养等,这些都是新高考很重要的导向。从长远来看,这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帮助。”

其实,以往的高考被诟病最多的是日常的中小学教育“只见分不见人”,在升学的门槛上又是“唯分数论”,而今的改革就是以此开刀。

李元认为,这也促使学校都要更加端正办学思想,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一定要立足‘育人’而不是‘育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真正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树立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增强。”

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正是在新高考这根指挥棒下,“重分分计较”正转向“重核心素养”,而这已经贯穿了整个学程。目前,上海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报告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多高中生自主参与课题研究。

评价趋多元多维选人更注重成长

今年新高考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实施“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因而,今年考生在今后面对高校的选拔录取时,拿出的成绩单中,还有一份完整的、客观记录高中三年表现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许多专家欣喜地指出,评价趋向多元多维,选人也更注重成长了。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的数据显示,全市高三学生已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50473个,研究内容涉及科技创新、社科人文、艺术、体育、环保等诸多领域。为了创建研究性学习的高质量载体和平台,这些年上海学校还加大创新实验室建设,目前83%的上海公办高中都有创新实验室。

在高考综合改革推动下,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已认定的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也已经达1742个,96%的高三学生和73%的高二学生,已完成60学时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核心素养。这也体现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导向。”市教委主任苏明在做客“2017上海民生访谈”时如是说。

“我们以往的高考制度一是过分强调了分数的作用,抑制了高校和高中学生的选择性;二是阻断了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使得高中教育以高考为目标,高等教育以高考为起点,把学生成长的完整性以及教育的系统性加以硬性分割。”郑方贤强调,还应进一步发现等级考科目成绩的价值。

在他看来,既然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内容,即使高中阶段的一门等级性考试科目,对它的认识除直观可视的等第(或赋分)之外,还要看到其背后大学的影子,以及对大学招生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只有这样,我们对高中教育、对高考升学的认识才能趋于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是上海第一次实施考后填报志愿。在高考出分后,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以及成绩,选择理想的学府,这既是考生面临的新一轮的主动选择,也意味着考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利。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