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镜头重拍30多遍 直到满意为止”

高中生公益微电影 青涩却真诚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陆安怡

    儿童剧演员与观众合影留念。本版受访者供图

一位父亲因酒驾导致女儿在车祸中身亡后,在女儿房间里,他捧着爱女的漫画书喃喃自语,悔不当初。这是公益微电影《酒魇》中的片段,《酒魇》由复旦中学“旦旦灵犀电视台”拍摄制作,并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第四届高中生微电影大赛暨第二届高中生公益片大赛”一等奖。其实,高中生拍摄公益微电影并不是新鲜事,他们的作品也许青涩稚嫩,但却足够真诚。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陆安怡

180部原创微电影竞逐高中生公益片大赛

小男孩端着一盆水,摇摇晃晃地走进房间说:“妈妈,洗脚。”谈及公益片,许多人都会联想到这支十多年前的公益广告,一部动人的公益片能够使观众长久地感怀于心。如今,人们也常常在微博和朋友圈转发“刷屏”泰国的公益片,虽然语言和文化不背景迥异,但许多人仍能从中感同深受。人们对于情感的共鸣能够跨越语言、国界和年龄。

而微电影是近年流行起来的影片类别,准入门槛较低,一部DV、一台电脑就能够制作出一部简单的微电影,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拍摄视频变得愈加容易。在这股微电影潮流中,由高中生拍摄的公益微电影仿佛一股清流,稚嫩却真诚,表达着他们心中的公益理念。

近日,2017年度上海市第四届高中生微电影大赛暨第二届高中生公益片大赛颁奖盛典在上海市市西中学举办,这场比赛由上海市市西中学主办,东八区EAST8学生团队发起筹备,共收到长三角地区108部优秀学生原创公益影片。这些学生团队通过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察,用独一无二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对于公益理念的理解。

自学、上课、请教达人 努力完善专业技能

这些微视频的拍摄制作团队基本都是由高中生组成。他们大多是微电影爱好者,对此,多少有些实践经验。据了解,出于热爱,他们在专业方面,有的参加相关课程,有的自学,还有的向指导老师和学长请教,逐渐完善拍摄和制作技能。

一部手机、一台手持稳定器,这就是顾张前程所有的拍摄设备,简单却很用心,“《Be your eyes》的很多内容都是在运动过程中拍摄的,所以这次特意购买了手持稳定器,保证画面的清晰和平衡。”顾张前程说,她从中学开始就自己学习拍摄和剪辑技术,“平时会运用不同的剪辑软件,练习技能。”

除了自学,七宝德怀特国际学校的高二学生郑天昊还主动参与相关课程,学习理论知识。他告诉记者,因为喜爱影视制作,他曾经在一家影视工作室跟着工作人员学习了两周,高一时还申请了美国夏校,学习影视制作课程。同时,作为学校微电影社社长,平时常常和同学们分享和探讨专业技巧。

此外,有的学生团队还会邀请专业人士加盟指导。此次参与拍摄《酒魇》的王洛镔介绍说,去年,“旦旦灵犀电视台”拍摄微电影《星空》时,邀请了一位已经毕业的前台长张宇坤,他目前在大学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他帮助辅导团队的剧本、拍摄和后期等等。而此次拍摄《酒魇》是团队第一次独立创作,也正因为此,团队遇到了很多困难。王洛镔回忆道,有些前期素材,到后期制作时发现不能使用,“譬如有的夜戏,噪点太严重;拍摄时出现画面遗漏,导致剪辑时衔接不畅;此外还有画面抖动、拍摄角度不合适等等问题。而解决方法就是一遍遍地拍摄,直到满意为止。”为了实现更好的效果,“旦旦灵犀电视台”前后共拍摄了约一个月,“有的镜头,我们拍摄了三十多遍,直到晚上十一点多。”

王洛镔笑着说,“虽然很累,但是这种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了一件事而努力的感觉很棒!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微电影后,能够放下斟满的酒杯,做一个幸福的人。”

从烟盒中看世界 视角新颖、诚意满满

虽说高中生的作品在专业技能方面并非一流,但他们具有独到的视角。在《盒内》这部影片中,画面始终被一个盒子包围着,观众们仿佛透过烟盒看到整个世界。负责这一影片摄影的王皓宇说,虽然从烟盒中看到的画面很狭小,但通过烟盒的开闭,足以通过主人公的神态,将信息传达给观众,“控烟需要大家共同响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作品的感召力。”

虽然别致的画面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影体验,但要实现从烟盒往外拍的效果,正是剧组遇到的最大困难,“我们做了许多尝试,最后用木材、纸板制作了一个盒子,并且在其中安装GoPro相机进行拍摄。可是,这样在拍摄时,我们很难看到实时画面,使画面效果也打了些折扣,而且从最后成品上来看,这个问题解决得并不是很好。”王皓宇表示,“我们暑假时将重新制作这部影片,不希望在这个问题上留下遗憾。”

他告诉记者,和杨浦高中融媒体中心以往的作品不同,这次《盒内》属于创意短片,独具匠心。“平常我们做创意短片比较少,而完成学校的回顾短片任务较多,所以这次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可以将这样的创新思维推广到其他作品中。”

此外,王洛镔表示,《酒魇》剧组也尝试了更大胆的剧本和镜头表达,并且在后期使用了意识流的剪辑手法,将观众带入情境,引发他们思考。“我们平时看影视作品时就会留意其中的镜头表达方式,将优秀的手法借鉴到自己的作品中。”

公益与电影相通 都是一门关注人的艺术

经过这次拍摄,王洛镔感到,制作公益微电影不仅培养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关爱他人。“我们在作品中都融入了很深的感情,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酒魇》中聚焦的酗酒酒驾人士。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旦旦灵犀电视台,我相信我们之后的每届成员也会奉上更精彩的微电影和公益片,而且我们已经早早地设想了毕业后的打算,我们必须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电视台的这项活动一届比一届辉煌。”

“我认为公益不仅仅是奉献爱心,更重要的是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能具备帮助别人的意识。”顾张前程说,虽然取景需要到处奔波,而且炎炎夏日下拍摄也很辛苦,但是这次拍摄“蓝睛灵”令自己收获颇丰,“视障者和我们是平等的,弱者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强者,我们需要包容他们,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而且,拍摄中也增强了我的公益理念和责任心。”她认为,社会和谐需要每个人的点滴奉献。

通过拍摄公益微电影,高中生们不仅提升了影视方面的专业技能,还加深了对于公益的理解。上海大学微电影社社长刘予琪从高中开始就拍摄公益类影视作品,她认为,公益与电影是相通的,“电影是关注人的艺术,公益则需要帮助他人,做电影离不开对于社会群体的关注。”

声音

高中生以不一样的视角解读人生

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表示,在公益微电影中,高中生们以不一样的视角解读人生,他们将自己对社会的关注拓展到了公益领域,也许这种关注仅仅只是开始,还稍显稚嫩,甚至幼稚而肤浅,“然而这种开始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中生用自己的行为在改变着自己,改变着教育,改变着世界。我们看到了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对于社会和人生不一样的思考,他们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当代高中生正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不为课程,不为分数,我们还有理想和情怀。”

谈及这些高中生拍摄的公益片,青年编剧陈梦华表示,他从这些学生作品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虽然他们的拍摄不一定专业,但都表达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一些作品比较青涩和稚嫩,但我特别有兴趣地看完了所有片子,它们中的闪光点是许多商业片所不具有的。”东方电影频道主持人晓露感慨地说。

“虽然青涩,但却真实。”《舌尖上的中国》导演丁正说,“技术壁垒永远不是表达的障碍,最关键的是这些学生团队一起用影像语言表达公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