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编舞不再只是套路

谭元元:希望看到学生自己的想法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舞蹈最后,永远都是一束追光灯打在舞者身上,表演再结束……这就是国内舞蹈编舞的套路,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曾辛辣提问“中国舞蹈的创意被谁偷走了”?而国际芭蕾舞名家谭元元回国后办的第五个舞蹈项目,就将目光聚焦在了编舞教育上。昨天她宣布,作为上海市教委“扶植青年项目”之一,“2017上海青年编舞大师班”将于6月5日-11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

中国编舞缺乏创意

谭元元昨天告诉记者,在为期7天的大师班中,她将携手法国著名编导梅迪·瓦拉斯奇分享有关舞蹈创作的理念和经验;来自旧金山芭蕾舞团的伙伴、首席舞者卡罗·迪·兰诺和萨拉·德索拉将做亲身示范,为34位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学生、演员及编导带来一次奇妙的舞蹈编创之旅。

去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芭蕾创作与编舞:现状与未来”论坛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就提问:“中国舞蹈的创意被谁偷走了?”冯双白坦言,国内舞蹈教育常常把老师的示范动作,当作至高无上的标准,每个学生都觉得一定要和老师一样。舞蹈学习局限于模仿,令到舞蹈编导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创意和创新。

“如果依靠道具来做一段接触即兴,你会发现全班学生编出的作品——你用衣服、我用裤子、你用头巾、我用袜子、你用伞、我用扁担——所有人跳的东西都不一样,但是跳出来的作品质感、形象是一样的。”在冯双白看来,中国舞蹈编创薄弱的问题源头在教育。

同样对中国舞蹈编导现状备感担忧的还有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在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期间接受采访时,赵汝蘅也曾提出:“目前中国舞蹈创作的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我们目前的舞蹈教育太偏重于技术层面,演员的自我修养也不够,这对于当下的舞蹈创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谭元元也发现了国内在编舞方面教育的欠缺,所以她期待能用自己的动作,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改变。“我们的大师班,不会让学生学习老师的风格,而是希望能够让所有学生敞开心扉,打开自己,有一个空间去想象。虽然大师班上会有一些主心骨的东西,但最希望的还是看到学生自己的想法——我们国内很多编舞者,科班出身,一成不变,全是套路,我看到了这个问题。”

先看看别人的想象能力

出生上海,11岁考入上海舞蹈学校的谭元元,再度回到学校旧址上建成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她说自己有了更多的责任感。“20多年来,我亮相了世界各国的舞台,拿到各种奖项,”她说,“但饮水思源,我的根在上海。”所以,她希望把自己看到的那些丰富的编舞“脑洞”,展示给上海学生们看。

据悉,7天的学习内容包括观摩、讲座、创意模拟等形式,构画文学、肢体动作、音乐、舞美和服装等要素同舞蹈作品的关系,同时讲解一些触发灵感的方法。“7天的学习,当然没可能让中国舞蹈编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见得每个学员都会有脱胎换骨的表现。但起码我们希望为学员们拓宽视野,看一看世界级舞蹈编导的工作流程,他们如何酝酿创意,又如何将创意一步步落实,变幻为可以在舞台上跳出来的舞蹈。”

记者了解到,在大师班,学员们将被分作若干个小组,现学现用,展开“头脑风暴”和“团队作业”,运用国际编舞的最新理念和工作方式,编创舞段,建立编者与舞者之间的默契。作为大师课的尾声,将举办一场小型的原创作品展示,邀请中外专家和师生观摩指导;还将邀请表现出色的学员参与工作室未来的国际交流项目。对此,学生们也颇为认同,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16舞编的大一新生赵文玲昨天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说:“当今国际舞坛处处充满着创意的力量和光芒,作为一名从小接受中国传统舞蹈熏陶的舞蹈学子,我们一方面有责任和义务,让中国传统舞蹈在当今国际舞坛绽放光彩,一方面也需要新的知识和视野,指引我们让传统以当代的形式焕发新姿。”

“其实,中国学舞蹈的孩子,都非常优秀,无论是身形、样貌、技巧或是规范度,都是世界一流。唯一不足的,就是思维不够活跃、学习不够自主、创意还未打开。”她说,自己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跨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