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人四十》到《明月几时有》

许鞍华:期待香港电影重现辉煌

1994年,许鞍华执导《女人四十》,该片讲述一位香港职业女性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争取平衡的故事。许鞍华在这部电影中所展现出的对女性的关怀和女性视角,在香港电影圈中独树一帜。该片一举夺得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实现了她电影生涯中的第一个“大满贯”。

1997年,许鞍华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拍摄了电影《半生缘》,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拍出了生活的质感——小巷旧楼、树林拍照、小店吃饭、下班搭乘巴士等,香港影评人称赞其“成功复制了张爱玲笔下哀婉忧伤的情调”。

这一年,许鞍华还拍了她的第一部纪录片《去日苦多》。片中,她回到母校香港大学与老同学一起缅怀成长的足迹和香港过去的日子,反映出这些香港社会精英在回归前后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和彷徨。

谈及香港电影在回归前后的变化,许鞍华说,其实对香港电影来说,1993年才是真正的分水岭。1993年之前,香港市场一年可以拍到二三百部电影,而且票房很高,在台湾地区、韩国乃至东南亚都很有市场。可是到了1993年,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等大片的上映,反响很好,给香港电影带来冲击;台湾片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买片花,很多电影拿不到定金,开不了机;加上香港电影质量也出现一些瑕疵等原因,这之后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

谈到与内地的合拍片,她认为两地电影人才的交流、合作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而两地电影人“坦诚交流、充分了解对方的看法”,是最重要的。

2007年,许鞍华拍了一部投资120万港元的小成本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为此她跑了50多趟天水围,拍了很多非常生活化的长镜头,将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纪实风格的文艺片形式呈现。许鞍华说,拍摄的时候周围的人并不看好,可是剪出来以后,很多人看过之后给她打电话,有的人感动得都哭了。许鞍华非常高兴,让她觉得对香港电影的未来又有了信心。此后她这种冷静、敏锐、细腻体察基层百姓人情冷暖的拍摄手法,在《桃姐》等电影中得以延续,她以深厚的人文关怀表现基层百姓于无奈中显出的韧性,又于悲苦中透出生活的希望。

2009年,她凭借该片获得了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在颁奖仪式上,许鞍华发表感言:“在香港电影一百周年的时候,希望男女老幼都一起为香港电影界接下来的一百年努力。”

对于香港电影的未来,许鞍华乐观地表示“对香港电影辉煌再现很有期待”。正是这位始终保持初心的电影人,把每一次拍戏都当成“功课”,全力以赴地投入生活的怀抱,以感恩之心回报给观众一次又一次“惊喜”。

在即将于6月16日开幕的上海电影节上,由许鞍华导演的新片《明月几时有》将作为开幕影片率先登场,该片讲述上世纪40年代“东江纵队生死大营救”、数百位文化名人及爱国人士成功被营救出战火纷飞的香港的故事。该片已经入围上海电影节“金爵奖”,并将于7月1日和6日在内地和香港先后公映,值得期待。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