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城市保有荒野之美? 青年为生态城市建设发声

为生物保留栖息地 对古树敬而远之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本报讯 昨天一场以“我的城市我的园”为主旨的青年论坛“城市生活·青年说”在沪举行,从濒危植物保护到鸟类保护,从古树的前世今生到博物学的有趣历史,青年们从自己的角度讨论如何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

生物多样性正面临逐渐消亡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薛晓源是个博物学家,他展示了世界著名的博物学家绘制的精美艺术作品,如艾略特的著作《天堂鸟》中所呈现的这一1522年被发现的“上帝之鸟”,颜色瑰丽,羽毛奇特,已部分濒临灭绝。同样,古尔德曾经绘制的澳大利亚袋狼,现在也已灭绝。他认为,博物城市应包含三个特质:回归自然,亲近鸟兽,天人合一。“一个城市的魅力并不仅仅是繁华的交通、建筑,而是能回归自然,保有荒野之美。”他表示。

本报曾采访过的“网红”钟蜀黍——辰山植物园标本馆馆员钟鑫昨天也分享了他对于保护濒危植物的感受。他展示了一张著名的黑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100年前拍摄的大提顿山脉的照片,以及自己四年前拍摄的同样的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山上的雪少了,确切说,是冰川消失了。随着冰川的消融,在过去一个世纪,适应于高山寒冷气候的植物和山区的物种多样性,正在以可见的速度消亡。“气候变化与灭绝,这是第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拯救物种最重要是保留栖息地

尽管面临很大困境,但人类没有放弃过努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王兵教授惊叹于上海这样的城市里还能营造出10万公顷的森林资源以及更大面积的树木绿化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2000年来到上海开展鸟类学研究。他表示,全国鸟类有约1400种,而上海鸟类种数超过450种,占到了全国鸟类种数30%以上。上海是开展鸟类保护非常好的场所,保护鸟类最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滥捕滥猎对鸟类伤害是看得到的,栖息地消失对鸟类的伤害却是无形的杀戮。”

他介绍说,上海提出的“三地系统”,即市区以绿地为主,郊区以林地为主,远郊以湿地为主,所构建的生态空间既改善了人居质量,也改善了鸟类家园的环境。比如在崇明东滩开展的互花米草整治工程就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去年冬天,崇明东滩保护区范围记录到了2.4万只水鸟,是过去近10年来单点单次记录水鸟最大的数量,其中还记录到了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小天鹅。“今后我们崇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还会在治理区域形成人工湿地,与自然滩涂保护结合起来,提高崇明东滩整个综合的保护力。”

对待古树要“敬而远之”

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国际植物园协会亚洲分会主席胡永红介绍说,每年植物种类减少,以前是27年一种,现在是1天一种,速度非常快。辰山植物园2015年底成立了华东野生濒危资源植物保育中心。像百山祖冷杉这种极度濒危植物曾经只剩四棵,如今通过扦插、嫁接,让种子发芽,让它能增大群体,回到自然,重新建立群落。“植物园是生物多样性或生命世界的一个非常小的橱窗,背后依靠的是大自然。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个橱窗更美丽。”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工程师黄祯强则介绍了申城古树的保护,在上海,100年以上就被称之为古树。截至2016年底,上海古树100年以上有1613棵,80-100年的有1056棵,其中银杏、香樟、广玉兰为最多种类。闵行马桥镇就有棵470年树龄的紫藤,乾隆下江南曾拴马于此,又名“拴马藤”,为了保护它专门修建了古紫藤公园。“古树养护更多需要精细化操作,和考古一样精细。而公众要做的就是敬而远之。敬畏它,不要走得太近。”

据悉,本次活动是“城市生活·青年说”青年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绿化市容局、市建设交通青年人才协会共同举办。昨天的论坛上,青年代表们也呼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市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