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校热烈互动并成立“全球家长联盟” 上纽大学生家长:

青春未蹉跎,这是淋漓尽致的四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刘昕璐

    吴瑶霏(左一)在美国西部公路旅行。受访者供图

也许再也找不到上海哪所大学的学生家长与学校如此热烈的互动,也许再也找不到上海哪所大学的学生家长愿意如此自发地向周边人介绍这所学校的各种好,也许再也找不到上海哪所大学的学生家长会自发组建QQ群、微信群,并成立“全球家长联盟”。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识——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家长。值此首届学生毕业季,这个可爱又有爱的家长群体也像他们的儿女一样激动并憧憬着。在他们看来,热爱学习、不惧挑战是这群孩子身上神奇却普遍的现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刘昕璐

家长太热情,校长无奈“逃出来”

早在世博会期间,俞立中校长就开出微博为“小白菜”加油,成为“985高校”中开微博的第一位校长。想与校长对话,学生就会上“人人”、发微博,网聊解决不了的就面谈,这成为了高校界的一段佳话。

上海纽约大学学生家长大多是知识分子,对子女的学习、学校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关注。兴许也是这个原因,不少学生家长成为了校长的粉丝,后来还求加微信,一来二去,家长们每每自发组建QQ群、微信群时,总会把俞立中校长拉入群里。群里说话人太多,信息被淹没,无奈之下校长只能选择“出逃”。但即便如此,俞立中依然觉得这群家长的可爱和不易,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这群家长的自发互动越来越“规模化”,他们于2014年自发组建了一个“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家长联盟”。其中包括了目前4届家长,主要为内地,也有一些美国等地的华人家长。联盟还办有公众号,分三个编辑组,由家长撰稿发布,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分享学校资讯等。同时,因为熟络,他们还开始不定期举行聚会和旅行等,曾共同去过新疆、贵州等祖国的大好河山。前不久,家长联盟发起了“上海樱花节上纽家长长跑”活动,还吸引到一些外地家长也来参加。

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是大学教授、大学院长、中学校长、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大家也像学生们一样热爱学校,目标也一致,谈得来。“学校确实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入学后学生的成长和成熟超出了家长们预期,这是一个喜悦的季节。”一位家长说道。

见证女儿从不喜欢数学到数学“学霸”

家长吴卫平告诉青年报记者,面对上海纽约大学这一全新的大学时,最初是女儿觉得不错,他们家研判了一下,国际生的收费是按照纽约大学的学费收取,而国内学生是每年10万,相比上海纽约大学国际学生每年27万的学费便宜不少,学生们在同一个环境下学习和生活,这样看来“不吃亏”。就是怀着这样一个“朴素”的想法,女儿吴瑶霏从市北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纽大商业与金融专业学习。

在这四年里,让吴卫平最为高兴的是,见证女儿从不喜欢数学到成为了一名数学“学霸”。女儿在数学方面感到自信后,曾和爸爸说:数学确实是一门很美的艺术。

“孩子在中学阶段数学成绩一般,不喜欢数学。市北是国家中学奥数集训地之一,但女儿与之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如今,在这个学校,她逐渐喜欢上数学,而且,她还以数学辅修专业毕业。最终,总成绩在前10%以内,GPA3.8以上毕业。”吴卫平对此如数家珍。

这一份“神奇”,让吴卫平这名在沪上一所知名大学任教的教授分析了其中关键的几点原因——首先,学校是孩子自己选的,专业课程是孩子自己选的,她自己觉得有责任把数学学好。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容易接受。那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得总人数基本控制在20人以内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在课堂上提问也‘记分’的,这也促进了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每次孩子会与数学老师沟通好,以保证听懂为主,不记笔记,课后问老师要PPT复习,这样也保证了听课质量。”

吴卫平说,女儿的学业指导教师平时很关注她的学业。每次见面如果有数学成绩出来,他都会鼓励说:“你的数学成绩很好,很有数学天赋。”有了多次鼓励和进步,兴趣就被激发了起来,主动学习变为一种习惯。

同时,这与课程设计、学校制度不无关系。据爸爸观察,女儿平时作业都记分,占很大比例。题目不多,只求理解应用,没有重复做题,而是训练过程。“它的数学课程是专门设计的,与金融,经济密切相关,起步阶段不追求特别难度。后续课程逐渐增加难度,最后会非常难。”

吴卫平感叹,与国内多数学校不一样的还有,学生不太会有成绩上的压力。指导教师可以登录看见学生的成绩,而同学之间是不知道彼此成绩的,成绩是学生隐私,任何人不可以查看学生成绩,包括父母。

热爱学习、不惧挑战是这群孩子的共性

大三那年,吴瑶霏在美国纽约大学本部期间选择了一门高级数学课程,那个时候难度就特别大了,一个老教授在一个学期时间内上了几乎一年量的高级数学课程。

“一个班级大多数听不懂,我孩子平时只能和班里几个特别厉害的同学(大四数学系的学生)讨论问题。纽约大学这门课期末考试题老师是提前发下来的。学生们开始一起讨论时,一度连题目要求都没有看懂。一些学生不得不发邮件给自己高中数学教师,希望得到帮助。教授敢把题目发下来,肯定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结果,经过两周思考,6道题目里,女儿做出来5道半,综合得到了A档成绩。”吴卫平打心眼里为女儿自豪,更想感激老师们和这所学校,是他们带给他一个更优秀的女儿。

以摄影学基础课教授为例,取景、摄影技巧是次要,主题和立意才是老师更为倡导和关注的。吴瑶霏的课程作品取名《寂》,聚焦的是光影折射下的一团纸巾,体现安静和材料的质感。结果,作品被任课老师高度评价,如今这件作品还被校方予以了收藏。

吴瑶霏用互动媒体创意课上所学,在后来的一次实习过程中派上了大用处,她为一家美国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全球年会做汇报片,为公司省下数万美元。

“改变一个人可能是‘奇迹’,但我想强调,热爱学习、不惧挑战是这群孩子身上神奇却普遍的现象。”吴卫平说,在家长群里,他们讨论的是,课余里,学生们必须大量阅读、参与课题、论文写作并伴随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及社会实践机会的多样性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成长为多面手、创新型人才的“催化剂”。吴瑶霏就在大学里深度参加了两项课题研究,这对于一名本科生已然相当不易。

不负青春还想继续泡在这个校园里

家长孙红梅还记得上海纽约大学招生宣讲会时,从老师到校长,所有的人都是那么亲切谦和,对于未来理想主义的情怀“宣誓”直抵人心。虽然未来的一切还无法触及,但这依然让他们一家坚信,在这里成长,或许能有另一种不会被模式化的四年。

“最大的收获是人格的养成,人生有了更为丰盈的底色,以及胸怀天下的气魄与魅力。”四年之后,孙红梅没有失望,甚至收获了超越预期的设想。她印象中,儿子听过诺奖得主的课,与教授聊天谈思考,年少的孩子受到许多鼓励与尊重,世界不再是眼前的一隅。

“大一暑假,儿子在纽约大学上暑期课程,其间,他和同学们来到纽约大学老校长家里开派对,老校长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于泳池中嬉戏。平日中,教授们也和同学们吃住在一起,席地而坐讨论问题。这样的人文环境,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热爱这所学校。所以,每一个小学期、每一个寒暑假,孩子们都在用尽每一分钟去学习、实习和游历,他们的青春从未蹉跎,真是淋漓尽致的四年啊。”孙红梅这样感慨。

很快,时间的指针即将转到5月28日这个首届毕业典礼的日子,学校二楼咖啡吧边搭建起了一个“摄像小屋”,就像是一个专属上纽大学子的“朗读亭”,邀请大家走进去,录下属于自己的毕业心声。

越到说再见的当口,孩子们的努力就越发显现。“儿女们特别珍惜最后的一些时光”,好几位上海学生家长都反映,孩子周末都不愿回家,希望能留在学校,抓紧分分秒秒多享受校园里的时光。

阅读、作业、社团、国际赛、实习……几乎每一个人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凌晨一二点入睡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就变得司空见惯。“他们乐意啊,觉得没有时间可以放纵自己,必须在青春最好的年华,获取提升自己最大的资源,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不负青春,不负努力,还想继续泡在这个校园里,就是他们现在的样子。”孙红梅说。

第一届学生究竟棒不棒,还有待社会的评判与考验,不过,家长们自信地说:他们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