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过于追求“仪式感”引读者热议

阅读那些事 看什么比怎么看重要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最近有某高端读书会招收会员,列出的种种礼遇颇为诱人。读书会活动场地是某河边中式别墅,焚上好的沉香,品明前的龙井,读书活动举行之时,则请妙龄女子现场弹奏古琴,以作背景音乐。虽然读书会的年费价格不菲,但听说应者如云。现在很多读书活动过于注重“仪式感”的趋势,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青年报记者 郦亮

虽然推进全民阅读也没有几年,但是人们对于所谓阅读环境和氛围的追逐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作家要发布自己的新书,除了对参与者提出各种条件之外,还对场地进行了重点的安排。这个读书现场安排在一家书店的阅读区,环境已经非常优雅了,但是作家觉得还不够,比如灯光,他认为光凭店里的原有的灯光拍摄出来效果不佳,最后调用了专业灯光入场,整个现场像一个电影的片场。

现在阅读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些读者来说,为了外出阅读活动所要做的准备也越来越复杂起来。首先,要去哪里读书。现在一般的社区文化中心的阅览室是很难吸引青年读者的,因为他们觉得那里环境还差一口气。青年读者一般会选择相约到一些有小资情调的实体书店读书。但是书店也不是随便选一家就去的,要看那里的咖啡好不好喝,咖啡豆是印尼的,还是哥伦比亚的。光讨论这些就花去了很长的时间。等地方商定,出门也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一定要穿最有文化的衣服,而且衣服应该与书店的氛围相符合。所以等到大家落座翻书,每个人都有一点精疲力竭了。

读者对于阅读外在格调的讲究,也促使着书店装修越来越豪华。上海某知名品牌书店以装修奢华著称,每家店仅设计费就达上百万,装修费更达千万。走进书店,里面顶天立地都是书,连上楼的玻璃台阶里也都是书(其实是各种书皮),以营造书天书地的浓郁氛围。但其实超越人们触手可及范围的书是根本无法翻阅的,将书踩在脚下的感觉也并不是很好。这书店也被认为是“装修过度”,但是这样的书店还是越来越多。一些书店经营者也表示无奈,读者对阅读氛围越来越讲究,书店不奢华一点人家根本不来。

最近几个月,人们都在谈论“阅读仪式感”的问题。照理说,阅读作为一件比较有益而严肃的事情,是应该讲究一点仪式的。比如阅读环境不能过于脏乱嘈杂,翻书前洗手(鲁迅就有这样的习惯),要使自己平心静气。仪式感的存在,有助于提高阅读的地位给读者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也能够增加阅读的效果。但是现在一些读者对于“阅读仪式感”发生了偏差。对于阅读,他们越来越讲究一些外在的东西,比如光线、饮品、座椅、背景音乐,似乎不沐浴焚香就不能读书。而对于读什么书,读哪个版本的书,倒反而没那么讲究了。

最近有一篇文章《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仪式感”》很热,作者说,古人讲“焚香沐浴为读书”,但他更认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说法,真正用功之人学习是不分场合的,随时随地抄起书、拿起笔,兴之所至而已。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还要来个“小轩窗正梳妆”,他觉得这是在逃避学习。其实在记者看来,阅读的“仪式感”应该是讲究一些的,但这种“仪式感”其实更是在乎一种内心的准备和感受。是把阅读作为一件神圣的事情去看待。如果一味追求外在的“仪式感”,那就有本末倒置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