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者首次揭示体内结核菌“微变化”过程

对提高结核治愈率至关重要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孙国根

本报讯 记者昨天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基础医学院高谦教授等领衔的国际项目科研团队,与美国国立卫生院等合作,带领柳清云博士等历经4年潜心研究,首次揭示多药联用下患者体内结核菌的“微变化”过程。这一成果对降低结核患者耐药率、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并已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生物遗传学期刊《基因组生物学》上,引起世界医学界关注。

据悉,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古老传染病,目前依然是全球面临的最主要的传染病威胁。耐药率攀升是结核病防控面临的巨大挑战。据世卫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有48万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我国耐多药结核病疫情严重,是世界第二大高负担国家,每年新增近100万结核病患者中,有5.4万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我国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结核病。

结核患者体内结核菌的基因组是否会改变?会否引发耐药性积累?这一直是医学界未解之谜。高谦教授领衔科研团队应用超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从52例结核患者队列中选取12例具有代表性的患者,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节点共53个样本进行深度测序,以观察、检测结核菌群体中比例较低的突变,并追踪和深入研究这些突变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患者体内结核菌群体中存在大量比例较低的突变,这也说明结核菌在治疗前就已经积累较大的突变库,这些突变可能是耐药突变的来源。

该研究结果还强调:及时准确的掌握耐药检测结果,对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并根据耐药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耐药结核病产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