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就业扶贫或将常态化

90后陈果出生在上海对口支援的云南山区,3年来他从沪滇就业扶贫中获益良多。对2017年上海“春风行动”主题中提到的“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他和受助的十万余老乡都有着切实的获得感。

在今年的“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市人社局与市政府合作交流办首次联动开设了就业扶贫专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一同精准地对接务工人员。据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主任徐建华介绍,今后就业扶贫专区拟在沪定点,实现“春风”服务常态化。

■B05

90后陈果出生在上海对口支援的云南山区,3年来他从沪滇就业扶贫中获益良多。对2017年上海“春风行动”主题中提到的“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他和受助的十万余老乡都有着切实的获得感。因此,陈果有一个把自己的获得感传递给他人的愿望——帮人生地不熟的老乡找到工作。

在今年的“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市人社局与市政府合作交流办首次联动开设了就业扶贫专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一同精准地对接务工人员。据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主任徐建华介绍,今后就业扶贫专区拟在沪定点,实现“春风”服务常态化。 

青年报见习记者 陈晓颖

直击现场

志愿者“主动出击” 现场签约显成效

“我们通过就业扶贫,省去了在外地找工作的麻烦。”身为外出就业的青年,陈果说他曾在网上看过不少有关就业难或上当受骗的信息。来沪就业前,朋友、同乡们都生怕自己在找工作上栽跟头。这次,陈果在上海火车站“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做志愿者,想将心比心地引导来沪务工者找到人岗匹配的工作。

云南文山州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董晓伟介绍说,按照云南的劳动力市场行情,一名常年外出打工的普通公众农民工年均收入至少有15000元,贫困家庭只要一人打工就可以实现全家脱贫。但因信息不对称和顾虑惧怕的心态,贫困地区的村民敢想却不敢做。

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工作人员了解到对口援助地区的就业痛点后,今年与市人社局在“春风行动”上整合资源,首次开设了就业扶贫专区。此次就业扶贫专区可谓是一个重头项目。

火车站是务工人员到沪的集中聚集地,也是大型的人口分流场所。徐建华介绍说,就业扶贫专区的服务成效在现场得到了“量”的体现。

在招聘会进行的两个小时内,就业扶贫专区收到了86份简历,其中9位务工人员当场通过镇江、丹阳的大型企业面试后签约就业。如今来沪务工人员就业更加灵活,就业地的选择也更加丰富。

刚到大城市的务工青年并不清楚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更不知道找什么岗位。现场志愿者发放的宣传材料更像是一本《求职攻略》。据主办方介绍,他们将面试技巧、常见问题以及招工的岗位信息整理入册,以满足求职者实际的需求。

主动出击是这次就业扶贫工作的秘诀。徐建华从事就业扶贫工作后发现,与外来务工者沟通时,工作人员像是“外来和尚”,在语言和思路上与外地求职者存在不小的障碍。徐建华这次则找了两位从支援地区“走出来”的在沪务工青年。从他们的体验与经历出发,用故事带动更多务工者积极寻找岗位。

当天,贾晓东和陈果身着志愿者马甲,在求职者的群体中显得格外亮眼。“我们是就业扶贫的受益者,也是志愿者。”贾晓东也是已在沪工作3年的云南青年,他希望在志愿者的岗位上解答诸如务工青年关心的薪酬和住宿等问题,帮他们在东部地区稳定就业。

创新服务

讲好脱贫故事 提高网上就业信息到达率

到上海学会使用电脑,并在外企升职加薪——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山区走出的白玛初姆成为同村人羡慕的优秀青年。在上海工作了6年的白玛初姆把省下的工资补贴给家里。如今,家里的房子翻修一新,母亲也开上了女儿买的车。

在对口援建地区,身边人的就业乐业、脱贫致富故事都通过当地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增添了外出就业实现脱贫的信心和诉求。

“就业扶贫可不是单纯的劳务输出。”徐建华介绍说,对口援建地区的富余劳动力普遍缺少就业热情,工作技能水平也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改变观念开始。互联网化的“体验就业”环节则能补上这一短板。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一条“州-县-乡镇-村”层层体系配套的州域八县(市)网状全覆盖的“就业信息高速公路”在2015年也顺利“竣工”,打通了就业通道“最后一公里”。

自2011年以来,云南以文山州为示范试点,逐步推进文山州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试图打通援建地区贫困人口的小康致富障碍,截至2015年底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形成就业信息无缝对接、进村入户、入校的就业信息路。目前,这条“信息路”已助力云南当地很多就业困难群众实现异地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

一年365天里,徐建华一半的时间都在对口支援地区和当地村民在一起。“老乡其实都喜欢听故事,在外就业的故事能燃起他们的就业热情。”今年,云南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将与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合作设立“打工由你挑”等系列栏目。栏目用视频化的同乡就业故事,激活当地就业乐业氛围。由曾经的老乡带老乡,到如今“信息进户”的视频化信息平台,就业扶贫工作用故事加科技的方式,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就业形象。

这几年来,当地村民在对口支援地区的“村村就业”网络平台上,按照分类了解工作,精准地找到了岗位。这是找工作“信息化”的另一条路。

就业之声

外出就业脱贫 学好技能返乡创业

云南小伙品布此里从没想过,只有初中学历的他,能在上海学习、工作。品布此里到上海工作前,家中四口人的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到浦东新区一家合作企业入职后,他只能靠勤学补技能短板。在师傅带教下,品布此里在6年里学会了车间器械的操作方法,从操作员升职为生产线上的培训师。品布此里在上海拿到了“带得走”的技能财富之余,逐步收获了5000余元的月薪。有技能和资金积累后,品布此里去年回到家乡工作。他也在家乡盖起了象征财富积累的小楼房。

“来自贫困地区的务工人员到了上海,我们先帮扶他们找到工作,引导他们在外地稳定就业。他们学到技能后,再返乡工作或创业。” 在经济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两地“牵手结对”的帮扶项目越来越多,其中许多已在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省、贵州省遵义市全面开花。徐建华对逐渐成熟的“来得了,回得去”的工作模式充满信心,因为他看到了其中有不少项目开始初见成效。

一方面是富余劳动力实现外出就业;另一方面,对口支援地区的职校学生也成为来沪“就业脱贫”的主力军。

“学生毕业在上海工作一两年后,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这是他们家庭无法想象的收入。”贾晓东是云南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的机械专业老师。他连续三年带领当地学生到上海的合作企业里实习、工作。据他介绍,这是2006年以来沪滇合作的顶岗实习项目。如此一来不仅补足了上海部分工厂的缺工口,还给援助地区的技术青年提供了实际操作岗位。一年近80位学生从实习岗位上获益,其中不乏掌握技术的青年回乡创业。

[未来之路]

“春风”常吹拂 扶贫摊位将常态化

“春风行动的就业扶贫摊位上,务工人员不挑不捡都能找到稳定工作。”今年就业扶贫摊位首次开在“春风行动”上,卓有成效的帮扶成绩让徐建华产生一个新想法——把“就业扶贫”服务摊位常态化。目前,就业扶贫摊位将设在每周六进行的虹口足球场招聘会上。

就业扶贫专区能提供哪些服务?据悉,今后筹划在虹口足球场的定向帮扶点,更像是一个服务中心,迎接需要帮助的务工者实地了解定向岗位信息,获取合作企业的特色职位。

如今服务机构已经同100多家企业对接。徐建华说,目前企业共提供了3.5万个岗位。合作的覆盖面还在不断拓宽。

据市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在今年2017年“春风行动”期间,上海市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贫困地区合作等机制,帮助有转移就业能力和意愿的来沪人员,特别是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

此外,在今年上海“春风行动”招聘会上的就业扶贫专区,工作人员还专门设立了扫码找闲工的手机APP服务台,满足多方位的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