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填补远洋人才缺口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学院理事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近日在沪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随着中国远洋渔业事业的发展和行业需求要求的不断提高,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及其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缺口。为了行业人才的发展,在多方协同下,海洋大学正渐渐走出一条多方各显神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据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远洋渔业学院副院长陈新军介绍,目前全国远洋渔船总量2600多艘,需要专业职务船员上万人;100多个海外渔业基地经营人员以上世纪70-80年代毕业的本科生为主,后继乏人;按国际区域性渔业组织的履约要求,每年需派遣经过专业培训的国际渔业观察员100人以上。

业内认为,造成远洋渔业人才匮乏的原因有多种:一是远洋渔业是关联度极高的行业,涉及捕捞、资源、加工、管理、经营等学科,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二是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成本高,到远洋渔船实践半年,每人的培养投入需要7-8万元,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体制难以支撑。

为解决远洋渔业的人才问题,2006年起,上海海洋大学与中国水产总公司联合发起,并多次与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中国远洋渔业协会沟通,商谈培养远洋渔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筹备组建远洋渔业学院事宜。远洋渔业学院于2012年正式成立,同年招生运行。

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远洋渔业学院从经济资助、升学、就业等方面共同发力,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由企业注资,远洋渔业学院设立每年80万的专项奖学金,在籍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每年12500元;免除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试费用;毕业前一学年度选拔10名学生免试直升渔业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作为签约公司的在职研究生进行培养,签约公司作为正式职工对待。

此外,面对远洋渔业专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远洋渔业学院还从不同的职业定位出发,为不同人员量身定做一年制职业技能培训、三年制专科、2+2本科、2+1专业学位硕士等四种培养模式。

通过这种社会化开放式的远洋渔业人才培养模式,远洋渔业学院自2010年试运行,到去年12月为止,远洋渔业学院已毕业本科生5届,进入远洋渔业企业共37人,约总数的35.6%;已毕业硕士毕业生2届,进入远洋渔业企业共8人,约占总数的22.6%。一些留在远洋渔业企业工作的同学,在一些重要岗位进行锻炼,并作为远洋渔业事业的接班人培养。

另据介绍,在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的支持下,远洋渔业学院已培养并派遣了27名国际渔业观察员,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国际渔业的生产作业监督、资源调查等工作,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海上工作时间一般为4-7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