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米金升 马爱梅 黄杰 张小思 ◆ 绘者:石子儿 胡优 廖朝阳 毅笔一画 盒子 ◆ 出版方:人民邮电出版社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大江大河共同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文明。 这套书从“科技+工程”的角度切入,结合自然与人文,以我国大江大河的建设开发历史为线索,通过大开本的场景手绘图,全景展现了长江、黄河、珠江、大运河的工程科技、文明演变、历史变迁、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让孩子在一幅幅的画卷中领略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水利、交通、城市、生态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学习我们对大江大河保卫与治理的智慧,在画卷与字里行间感受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建设大江大河的家国情怀,引导孩子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 《黄河:保护母亲河》 黄河得名的由来 黄河因为河水中含有大量黄色泥沙,水流浑浊,所以得名“黄河”。 其实,在春秋以前,黄河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并不浑浊;唐宋以后,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黄河的泥沙含量日渐增多。据相关实测资料分析,黄河年均含沙量约为37.8千克/立方米,干流年均输沙量约为16亿吨,位居世界之冠。 那么黄河水有多浑浊呢?古籍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民间曾经流传“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 当黄河水邂逅沙漠 在黄河的“几”字形弯里,还藏着一片沙漠,这片沙漠就是库布齐沙漠,它位于河套平原的黄河南岸,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为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库布齐沙漠因地处黄河“几”字形大拐弯处,形状似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 每年库布齐沙漠向黄河推进数十米,注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加上凌汛期凌水为患,直接威胁着黄河的堤防安全和百姓的生命安全。 后来,科学家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用凌水治沙,即将凌汛期的黄河水引入库布齐沙漠,既缓解了堤防压力,又为沙漠“解了渴”,使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珠江:深中通道》 为什么还要建深中通道? 在珠江口这个“大喇叭”中,最里面已经有了3座大桥,“喇叭口”有港珠澳大桥,中间也需要跨江通道,否则这里的人出行也要绕弯路。 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产业要互联互通,“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组成的经济圈,后汕尾、河源也先后加入其中)与“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组成的经济圈,后阳江也加入其中)两大功能组团要密切对接。 发展迅速的深圳,想要释放发展能量给对岸;宜居的中山,也想搭上深圳发展的顺风车。这都需要再建一座新的跨江通道,就是从深圳到中山的深中通道。 怎样在海里“种”人工岛? 建人工岛的办法很多,可以把海底的淤泥挖走,然后填上石头、沙子,这种方法简单,但要花很多时间,还会打扰到生活在这里的白海豚。工程师想出了好办法:在海里扎一圈“篱笆”,然后在“篱笆”圈里填上沙土。这一圈“篱笆”可不简单,不是用木棍,不是用竹子,而是用一个个巨大的钢圆筒围成的。 钢圆筒是怎么做成的呢?就好像做木桶一样,工程师把钢板折弯,一片片焊接成短筒,再把一节节短筒焊接成长筒。 《大运河:世界遗产》 南旺分水枢纽 南旺分水枢纽是明朝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白英的建议所修建的大运河会通河段的水利工程。 宋礼和白英指导疏浚会通河,他们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在“引汶河,济运河”方案中较为理想的制高点——戴村,建造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引水至大运河。同时,他们还在南旺分水,疏通马踏湖、蜀山湖和南旺湖作为水上枢纽,建闸坝调节水量,保证漕运畅通。在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中,宋礼和白英抓住了“引、蓄、分、排”4个关键环节,实现了蓄泄得宜,运用方便。该工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创举。 三弯能抵一闸 大运河的沧州至德州段和扬州段都有明显的弯道,其中沧州至德州段的弯道尤为突出——从谢家坝到四女寺枢纽全长约90千米的河道内就有88个弯。 这些弯道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工设计的。有些河道地势落差大,水流容易直泻而难以存蓄,因此运河上的漕船容易搁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舍直改弯,以增加河道长度、曲折度的方式来抬高水位和减缓水的流速,号称“三弯抵一闸”或“三弯抵一坝”,由此创造了独特的“水工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