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昕璐 受访者图 狗皮、蓑衣、葫芦瓢,被称作“民工三件宝”,这是淮海战役支前民工随身必备物品;江苏涟水县支前模范左运渠支前时随军挑运炮弹穿的褂子,衣服磨破了,补了又补,一直穿在身上,被称为“百衲衣”,就这样坚持完成了运输任务……这些带着浓浓支前特色的革命文物一一呈现在师生眼前,诉说起难忘的红色记忆。由江苏省文物局、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复旦大学博物馆等承办的“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支前文物展”首展在复旦大学博物馆开展,这也是全国巡展的启动。 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展开之际,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创造了以60万人民军队战胜80万国民党军队的伟大胜利。战役中,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组织领导下积极支援前线,累计出动民工543万人,大小车88.1万辆,筹集粮食9.6亿斤,其规模之大、任务之重、投入人力物力之多,为古今中外战争史所罕见,圆满完成了艰巨的支前任务,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次展览共展出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文物75件/套,珍贵历史照片110幅。展览设“人民战争的不朽丰碑”“人民战争的深厚伟力”“小推车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三个部分,以精选的小推车、小竹竿等淮海战役支前文物为核心,以物证史,以史增信,集中彰显党领导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光辉历史和人民支前的伟大精神。 展览现场,有一辆小推车被称为“功劳车”。这是山东泗水县模范运输团使用的功劳车。当时,山东泗水县模范运输团1054位民工一次接受了6天运粮4.5万公斤的任务,他们仅用3天就运粮5.6万公斤,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功劳车”也由此得名。 狗皮、蓑衣、葫芦瓢,被称作“民工三件宝”。狗皮铺在伤员身下,给伤员取暖,蓑衣披在担架上、粮车上,为伤员和粮食遮风挡雨,吃饭、喝水用的葫芦瓢则给行动困难的伤员接大小便。普通的物品,见证了广大民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人民与军队的鱼水深情。 现场的一根小竹竿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小竹竿是唐和恩的,他是山东莱阳人,1948年秋参加支前小车队。他带领小车队,从莱阳县万寨乡出发,随军转战,跑遍淮海战场。每到一地,就把途经的地名刻在随身携带的小竹竿上,一米多长的小竹竿被刻上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主要城镇和村庄的名称,把这些地名连接起来,行程达5000余里。这件不寻常的文物,见证了支前民工运输的艰辛,成为人民群众支前的历史缩影。 展览通过翻板、拓印、二维码扫描等形式,多层次、多元化地推进文物史料与观众的互动,以人物事迹为载体,用灵动的语言、生动的红色故事视频和典型文物相结合,让红色教育走进年轻人的心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让青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不断谱写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