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85名高中生与21位大学博导结对半年 阶段性成果出炉

记者 刘昕璐 受访者图

记者 刘昕璐 受访者图

上师附中宝山分校于今年3月启动了“学术导师”计划,85名沪上高中学生与21位大学博导结对,如今,半年过去,阶段性成果也被师生看在了眼里。

学术梦的种子在高中生心里发芽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学术导师阶段性成果交流会暨“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启动仪式在上师大开展。上师附中宝山分校校长贺亚丽介绍,这是上海首创,同时也是上师基础教育集团“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个试点校。

半年多来,同学们跟随导师走进上海师范大学校史馆、数理学院光电子实验室,参加学术研讨,经导师的学术精准指导,从科技、人文、心理等多个领域分别进行探究,在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生涯规划能力等方面取得质的飞跃。目前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课题研究,形成课题论文并参加了市级竞赛。

“我第一次看到了大学实验室中的高级设备,第一次学习了光催化剂的原理,第一次进行了光催化氮氧化合物的实验。”高二(1)班的刘雨何同学是第一批“学术导师”计划的学员,半年多来,他一直跟随朱建导师进行了环境化学项目研究,“在这些前所未有的体验中,一颗小小的学术梦的种子,开始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李成诚同学在跟随导师查清华教授读辛弃疾的诗词时,从他的豪放、勇猛中,读到了他的“英雄孤独”,“查教授敏锐地发现了我的感受,鼓励我从‘孤独’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研读辛弃疾的诗词。”

朱恒夫教授通过带领同学们参加业内学术研讨活动,观看儿童剧,阅读剧本,让同学们增长了见识,学习古体诗词曲、剧本的创作。陈昌来教授专门成立了由导师和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共同组成的学术指导小组,并选择了贴近生活的五角场“语言景观”以及“微信表情”作为同学们的研究对象。

会上,同学们还通过古诗吟唱表演展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婉转的吟唱中充满着对古代诗人情感的共鸣,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与探究精神。

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

陈昌来教授表示:“学术导师计划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研究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对导师和导师组来说,也是一次学术指导和学术经验的升华,对于如何因材施教、如何教学相长,导师们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术导师计划让同学们得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学对话”,同学们跟随导师实实在在地做学问,从中萌生了学术探究的兴趣,并从中接受学业指导、思想引导、生涯向导。该计划也为上师附中宝山分校打造学术型高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张治表示,学术导师计划是两校深度探索大学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为宝山区更多学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此次,上海师大基础教育集团正式启动“大中小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集团将利用上海师范大学的高校师资与设施资源,弥补集团内80所附属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短板,并积极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让中小学生感受学术魅力、科学家能量,提升其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符合未来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