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学生导报

下一版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他们这样做

记者 刘晶晶 刘春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小学阶段是创新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记者采访获悉,上海的高校和中学已经在进行着各自的探索。

记者 刘晶晶 刘春霞

人工智能下的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同济大学2023年中学校长论坛上获悉,大学和中学校长共聚,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共同致力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据介绍,近年来,同济大学在推进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有效衔接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成效。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实施11年来,已与全国11个省份的32所重点中学携手合作,学校已有23个学院参与这一计划。自2021年起,同济大学加入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工作。2022年,同济大学推出了10门高中生线上先修课程,面向全国顶尖高中高一高二学生开放。同济大学建造节、结构设计大赛等学生科技活动,多年来也吸引了全国多所中学的学生参加。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学校长与大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发展”这一时代课题,也是为了今后全面深化双方合作,培养人才。

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分享了该校“三高协同”育人方式的创新实践。他表示,中学教育要发现具有创新潜能的“种子”,培育适合种子萌芽的优质“土壤”,并且精耕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试验田”。

校长们纷纷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新挑战,需要大学和中学共同深入研讨、携手应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是大学和中学肩负的共同使命,作为大学,同济大学可以继续发挥学科专家优势,给予中学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多支持和帮助,中学和大学联手推进人才早发现、贯通式培养,面向未来共同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

“教授天团”出现在高中校园

去年9月,邱沁昕同学走进上海存志高级中学高一(1)班的教室,成为学校首届学生的一员,让他没想到的是,学校为每一位学生都量身定做了成长方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围绕团结协作原则实施教学,“在存志高中,学习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起,我就被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深深地吸引了。”如今,高一一年的学习还未结束,邱沁昕已经被老师们的专业教学和无私关爱深深折服。

为了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存志高中打造了一支由特聘教授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天团”。特聘教授主要由大学教授组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以公益的性质进驻学校开设工作室,为培养拔尖人才做出贡献。同时,特聘教授对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发展策略、学生生涯规划定期进行指导,开设讲座报告,还将深入一线,指导特长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借助高校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让学生接受思维模式、科研方法的训练。学校的骨干教师则是近20位风格独具、“各怀绝技”的成熟教师。

在存志高中,主科都配备两位教师,物理也配有两位教师,有主有次,有以基础性课程为主,有以选修课为主,互相配合,统筹规划,从而实现“1+1>2”的教学效果。

教授工作室将服务全上海学子

比如,有些同学非常喜欢生物,学校就从高一开始开设生命科学相关的拓展性课程,从学生的特点、需求出发,结合提升综合素养;到高二时,则开设创新性课程,指导学生项目课题、学科竞赛,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学院建立联系,借助高校丰富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让学生接受科研方法及实验动手能力的训练,指导特长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到高三时,再根据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成果,针对学生的目标高校及专业,指向将来的升学出口,也就是竞赛、强基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培养。

“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实现‘一生一规划,一生一课表’。”副校长蒋远桥介绍说,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课表,课表中有一个课题,有一个项目,有一项研究,到毕业的时候有几篇自己的论文,拥有一项自己的课题项目。“这个课表是立体的,是有基础的,既有横向的素质拓展,也直指纵向的升学通道。”

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贯通培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合作与共同努力。作为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中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宝山,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方面也在持续不断地做努力和尝试。据悉,未来这些教授工作室将立足宝山,服务于全上海的学子。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