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中职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大报告关于职业教育有哪些新提法?多位专家解读

中共二十大报告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了详细丰富、深刻完整的论述,其中有许多创新的提法,职业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对于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的新提法进行了解读,本报摘录了与中职师生相关的部分解读。

坚持系统观念真正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新百年、新征程,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已经表述得很清晰了。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教(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和三融(职普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是非常经典的系统化观念。”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树超这样说。

马树超认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从二十大报告可以清楚看到,其中最大的一个困境就是结构失衡。一个国家和社会,不是拥有高学历的人越多越好。我们迫切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十大报告提到人才强国战略,内涵更丰富,更具有新时代的特色。报告非常明确地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马树超认为表述得非常到位。人社部已出台“新八级工”制度,在原有的“五级”基础上,往下补设学徒工,往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如果这个序列能够与专业技术人才序列做到等值,这个体系就完善了。打通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壁垒,推动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等值等效,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服务新发展格局、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巨大能量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够前途无量、大有可为。

要把技能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对待

人社部技工教育专家、一体化课程开发专家、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原校长黄景容表示,近年来,中国工业自动化高速发展,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旺盛。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从2016年底的4791万人增长到2021年底的6000万人,仍供不应求。截至2017年,我国产业工人有2亿左右,其中具有技术等级的仅占三成,初级工、中级工占比73%,高级工非常缺乏。以二十大报告的发布为契机,今后应进一步明确高技能人才资源的重要性。

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我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包括技工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也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至2021年底,全国技工院校有2492所,在校生426.7万,每年毕业生超100万,就业率超97%。

结合二十大报告,黄景容认为今后应进一步促进学用结合。特别是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同时加强毕业生就业质量考核。无论哪一类非义务教育院校毕业生都实行就业质量第三方评价,倒逼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另外,要进一步重视技工教育的规模,力争全国技工院校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这将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难和技工荒问题。

加强大国技能建设是打造国际技能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长三角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衍认为,加强大国技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之举。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其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重要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职业教育共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举办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近十年来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我国加速技能形成,促进了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优化升级。增强大国技能力量,当然更有益于消弭技能鸿沟,使社会整体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民众共同富裕。

加强大国技能建设是打造国际技能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近年来,伴随企业和产品不断“走出去”,共建“一带一路”的半径不断扩大,我国已经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的技能联系。“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等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受到欢迎,产生实效。

同时,我国不拘于与世界各国进行技能比拼。自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我国已连续参加六届世界技能大赛,第44届、第45届连续两次位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第一。今年参加的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再次蝉联榜首。我国的技能竞争力在世界上不断提升,接下来要通过国际性大会、大赛、联盟、项目等方式,为各国技能开发、技能服务、技能治理、技能合作积极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来源:《中国新闻》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