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向明中学 肖友清 该文根据“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从《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必修•下)》的篇目中遴选例句,阐明了长句的特征及其作用,分类介绍了分析理解长句的方法,以及文字表达的技巧,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实用性文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长句的特征及其作用 句子,是词或词组加上语气语调构成。长句内容丰富,结构繁复,层次多杂,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偏差乃至错误,直接影响答题的准确性。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主谓词组构成并列复句,充当宾语的复杂单句) 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多层复句) 虽然长句费解,但自有它无法替代的优势。在表达丰富的内容,阐明多个事物之间复杂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时候,非它莫属,这也正是长句费解的原因所在。长句理解不准确,也会直接影响答题时的表述。所以,长句的理解与表达非常重要,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 那么,如何才能读懂长句,正确阐明其句意呢?这需要把长句进行分类,依据不同类型,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二、长句的理解和表达及长句的类型 长句的理解和表达,与长句的结构类型密切相关。结构不同,分析的方法就不同,表达的手段也不同。下面,根据句子的结构,我们把长句分为两类: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层次多杂的复句,给大家一一阐释。 (一)结构复杂的单句理解与表达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复杂的单句,是指复杂的词组充当句子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下面分类阐明如下: 1.叠加的修饰限制语 例句1.(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引自教材《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第一段) 例句1是一个主、谓、宾都有修饰限制语的句子,尤其是谓语和宾语修饰限制语不止一个,谓语叠加了两个状语,而宾语在叠加了三个定语后,又另加一个以示强调。把握这类句意的方法比较简单,可以按如下步骤操作: (1)删枝叶,保主干。只要把表示枝叶成分的(定)[状]〈补〉删除,保留表示主干成分的主谓宾。 (2)联系语境,简明语言。需要补充的是,在保持原句本意的前提下,有些枝叶成分要有所保留,语言既要简洁,也要明了。简而不明,或明而不简,都是要避免的。 提炼句意:1848年革命宣布无产阶级革命了的秘密。 2.复杂的主语 例句2.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引自教材《说“木叶”》第一段) 例句2是论说性文体中的一个主语复杂的长句子。主语是由“作家+作品+名句”的模式并列而成的三个短语构成,形成排比,作为论据;谓语是由主谓短语“影响显然”构成,陈述了作者的观点。把握这类句意的方法可以按如下步骤操作: (1)明确成分,提炼意旨。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把主语意思概括如下:以实例充分论证;把谓语意思概括如下:阐述了“屈原创造的‘木叶’形象影响了历代诗人的创作”的观点。 (2)整合意旨,简明语言。整合所得如下:以实例论证“屈原创造的‘木叶’形象对历代诗人创作的影响更是显然”的观点。 提炼句意:屈原创造的“木叶”形象更显著地影响了历代诗人的创作。 3.复杂的宾语 例句3.(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引自教材《说“木叶”》第六段) 例句3宾语是由三个并列关系词组构成——“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主语是代词“它”,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指代 “‘木叶’与‘落木’的距离”;经过代入,整合,简明之后,可以提炼出如下结果: “木叶”与“落木”的距离构成了两者的统一、交织和一个美的形象。 4.复杂的谓语 例句4.古代诗人[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引自教材《说“木叶”》第二段) 例句4的谓语部分是由主谓结构的“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充当,“这”不仅仅指代整个句子的主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仅包含上文杜甫由“木叶”到“落木”的创造,还包含了下文中[小小]一例〈而已〉”。另外,“其中”一词也不能忽视,再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可以推断出是指“古代诗人的学习与创造”。 本句的主语部分是个兼语句,谓语部分由一个使令动词“使”加主谓词组构成的联合谓语,其中“中国诗歌语言”在句中充当兼语,是第一谓语“使”的宾语,又是第二谓语“丰富多彩”的主语。 通读、整合、重组之后,可以提炼得到如下句意: 含义:“落木”是(古代诗人学习与创造“木叶”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的)(一个)小例子。 (二)层次多杂的复句理解与表达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复句前后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多层复句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逻辑关系层次的复句。多层复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非常考验逻辑思维。下面我们分类阐述。 1.语境省略句的理解与表达 例句5.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引自教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段) 例句5可以看作是由三个并列关系的分句组成的复句。分句①省略主语“他”和谓语“创办”,概括为“他创办了许多报刊”;分句②省略了谓语“承担”,概括为“承担了多地各组织的工作”;分句③概括“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但是,分句③这样概括就不能表达出“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重大意义,以及三部分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联系上下文,阐明三部分工作之间的关系后,整合重组可得如下句意: 他创办了许多报刊和小册子,承担了多地各组织的工作,创立令人自豪的、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的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2.多层复句的理解与表达 例句6.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引自教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 例句6是一个多层复句,第一层是解说关系,说明“即”所统领的句子是对前一句的“发展规律”的阐释,而前一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整个长句的主干信息。而后面第二层的繁复的解说关系又进一步阐述了“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根据语言简明的原则,还是有必要进行整合重组,最后,提炼如下: 马克思发现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意识形态的发展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实用文体的阅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长句,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句子,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分析,帮助我们准确、深入地理解句意,然后根据语言简明原则,精准地进行表达。请大家记住如下要领:分析结构不能少,主干枝叶有去留。指示代词要明确,上下联系要简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