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康城实验学校 高级教师 程立海 上海高考作文题自2009年以来的十多年里,都以材料作文为主打。特别是2011年针对“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作为肇始,思辨类已成为上海高考作文的主旋律、主基调,加强这方面写作训练,掌握方法和技巧,才能够从容应对。 一、材料特点 从命题的材料内容来看,没有直接给出时事热点与焦点材料,涉及的大都是有关某个问题、某种现象、某种说法等,类型上具有“现象+对比+观点+辩证”的特征。尤其是综合近三年试题材料和主题来考查,对事物、问题、现象等的认识、理解、思考和看法,运用思辨的视角,发表考生独到的、新颖的、深刻的观点,并能够运用恰当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展开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的论证,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就是成功的写作,也是一以贯之的命题大趋向,在明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里,都将维持这样的格局不变。 正如上海考试院发布的专家点评指出的那样:“题目保持了上海卷作文一贯的思辨风格,为考生提供立体多元的深层思考空间。作文题目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思辨的深度。题目贴近考生的生活体验,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怀社会现实,进一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尽管上海高考材料不直接给出时事热点与焦点材料,但依旧考查考生对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等永恒不变的主题。因而,考生拥有基本的、必要的写作方法非常关键。 二、写法指要 既然思辨类作文已经并将继续维持着上海高考的趋向,就有必要掌握应有的写作方法与应试技巧,以便能够轻松应对。 1.思维特征 思辨类作文的拟题、审题和立意,一定要用辨证的视角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在认识问题、看待问题时,要有全面的、整体的、深入的意识和观点,不能有局部的、片面的、零散的局限,尽可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出现;同时,还要建立和打通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因为,任何事物、现象和问题等都是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如果孤立地看问题、看现象、看事物,势必会缺乏代表性、普遍性、真实性和真理性的情况发生。此外,要能够用长远的、发展的、动态的思维与眼光看问题、看现象、看事物,毕竟,任何事物、问题都不是静止的。 2.关系类型 思辨类作文的显著特征就是关系型的材料作文,如今年的“发问”与“结论”就是,还有其他年份的也不例外,如2018年的“需要”与“被需要”,2015年的“坚硬”与“柔软”等。 对于关系型思辨类作文,大致要明晰以下几种主要的关系类型: 第一,非此即彼关系。即通常所说的取舍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善良与邪恶”“傲慢与谦逊”等,我们分别只能依照这样的思路展开写作:要甘于奉献、坚守善良、保有谦逊和不能一味索取、远离邪恶、改正傲慢。 由以上实例与分析可知,非此即彼关系型作文,材料中各关键词之间呈现出是非、对错的关系,各关键词之间只能选择其一,舍弃其一,不能同时选取或舍弃。 第二,矛盾统一关系。也有称之为对立统一关系。其特征是:若将各关键词分开、独立来看,是对立矛盾的关系,而本质上却是彼此关联、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如上海市松江区2022年高三一模卷: 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针对本题,审题、写作时,可以就“连接”与“间隔”的相互关系进行阐释、说理,即分别例证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连接”与“间隔”,何种情况下二者又存在交融、渗透关系,这都要由具体情境而定。 还有“得与失”“民主与自由”“伟大与平凡”等,相互之间都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三,主次一致关系。也称并列共存关系。主要是指核心词之间没有主次之别,它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核心词能够并列共存。如“做好人与读好书”,就是要表达品学兼优同等重要的主题。 3.实用技法 以今年的作文题为例,核心词很容易找出来,即是“发问”与“结论”,再结合语境,就可以给出这两个核心词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发问”,就意味着好奇心、探求知识和探索未知,即是去求得或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必然有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结论”,则表明是结果、答案、规律、经验、知识,是方法、是举措等,常常容易忽略或不在意、不重视过程。 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为什么”,即小时候人们为什么要“发问”?“发问”有什么好处,能够达成何种目标、目的、初心、初衷,也可以从反面论证,如果不“发问”会导致怎么样的不利后果或不顺、坎坷与挫折。有了以上的分析与思路,何愁不能写好紧扣题意要求的优质作文? 再以2021年上海高考题为例: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对材料中核心字、词的精准理解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准确理解“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认识”等关键词,才能准确审题立意。其中,“沉淀”的意思,原指把溶液中不易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比喻知识,经验慢慢的积累。“价值”,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认识”,是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还有“不尽如此”,即不全是像这样,这里的“此”指代“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换句话说,意思就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也可能不被人们认识”。 在厘清以上重要词语之后,就会发现本题为考生提供了多元的思辨空间:既可以赞同时间沉淀价值,也可以对此进行否定。就是说,在写作时,明确几个核心词的含义后,就可以围绕“为什么”来展开:深入剖析为什么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以及事物的价值无需经过时间的沉淀,也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只要能够论证得有理有据即可。 最后,是“怎么办”,即如何去做。①应实事求是地对待事物、现象和问题,表达自己真实、独到、新颖的想法、看法、主张和见解,不要被别人的观点和思想所左右、所支配。②运用批判性思维,即不能对既有经验、定论、做法等全盘接受,而是要与时俱进,以质疑的、发展的眼光和观点去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 写好思辨类作文,除了以上所述外,还应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找准核心词和关键句。这是所有材料作文的要害之所在,思辨类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做好了这一步的功课,精准理解了材料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正确打开立意的突破口。 第二,将找出的核心词建立联系,并与现实相结合,文章的立意才有实在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有人说,上海的高考作文思辨性强,虽然材料本身不直接呈现时事热点和焦点,但与其他省份直接扣合时事命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都是与时代发展的律动同频共振,只不过是含而不露,隐而不发,具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特征,正因为这样,才显示出海派命题的独特风格和与众不同的品质与品位。写作中,考生如果只透视到了粉面,而体验不到其威严;抑或只瞧见丹唇,却听不到笑声,那你根本还没有上升到登堂入室的境界。因此,想要写好上海高考思辨类作文,考生依然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