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孩子的‘中国心’,首先要培养他们对祖国美好江山的热爱。可以从爱长江、爱黄河做起,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92岁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近日出现在市北中学的“为多元世界培育中国英才,市北中学105周年校庆主题活动——陈军语文校本课程设计与教学研讨会”上。她以陈军的校本课程“长江诗话”为切入点,畅谈她对“校本课程研发”重要性的体会。 依托新教材 培养中国心 2019年下半年,上海开始使用部编新教材,广大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在“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群的设置”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但是,教师们在如何将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如何处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关系等方面还有不少困惑,尤其在“校本课程研发”方面更是茫然。在新形势下,该如何依托新教材,使教学厚植于中国文化基因,培养具有“中国心”的一代新人? 对此,陈军早在新课标出台之前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究。陈军个人带领市高中语文实训研究基地、市北中学语文教研组教师团队设计与研发的新课程包括《长江诗话》《文史哲经典例文导读》《疑思问国文点读》《歌唱母亲河》《古文的脉动》《中学生极简文学史研修课程》。这些校本课程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厚植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于学生心中,为市北中学的学生搭建了极富文化意韵和感召力的成长平台。 发现自然之美 享受文化之旅 这些课程大多采取跨学科、生活化、自主式等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学习。在《古文的脉动》课上,老师们并没有另外寻找古文,而是将国家统一教材中的文章进行组合、剪裁,让学生们将学过的内容由点及线,形成整体感知和系统思维,在古文学习中享受文化之旅。《歌唱母亲河》课程强调参与者的主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和乡土性。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询问调查,对母亲河沿岸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文化名胜、古迹遗址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热爱与敬仰之情。 “我们让学生到河边去观察,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唱出来,希望孩子们能在寻访中发现母亲河之美、自然之美。”市北中学教师程夕琦这样说。 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该校众多校本课程正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市北中学2020届毕业生邱习明如今在华东政法大学就读,当初参加学校词社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对人的关怀,指引自己成为热爱历史、更热爱未来,热爱自己、更热爱世界的人。 “通过这些个性化的选修课程,一方面,我们希望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激动感’,让教师把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带到课堂上去;另一方面,希望学生可以在体验中思考,明白学习不是痛苦的过程,而是一种更系统的生命体验。”陈军说,校本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选择,拓展更宽阔的学习视野。 (来源:上海静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