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漪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及其开幕活动之一的“全球院长峰会”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艺术正在面临因技术加速发展而带来的变革。无论是教博会上呈现的最新艺术教育成果,还是峰会上学者分享的艺术实践案例,从中都不难发现,如今的艺术教育早已不是学习怎样画好一张画、做好一件雕塑,而是跨越学科,与社会、科技等领域融合在一起,扩展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行动、思维或适应能力,需要面对的是未来,培养的是一种开放而有弹性的意识和态度。 ■全球美术院校院长们看未来的艺术与教育 高世名(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当下艺术和教育的根本责任,就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推进人的发展。为此学院和教育者们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思想空间,需要重新思考艺术和教育、创造与传播、生产与消费、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纳仁·巴菲尔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副校长兼教务长): 美术学校最应该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变得“不合理”,如何变得“难搞”。这种精神能够带来进步。美术学校最重要的并不是展品、艺术品,虽然这些展品很有可能是跨世纪的,但是这些艺术家本身的精神是最重要的。 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 今天世界的发展,使我们今天教给他们知识的内容,在他们毕业的时候可能已经变得过时,因此今天的艺术学院要教授的其实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全人教育”,这种教育的理想其实是文艺复兴的理想。 斯图尔特·班尼特(爱丁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前代理院长): 我们需要学的是连接性,社区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整个大学学院也需要和世界进行连接,需要影响别人。有时候我们学校相应的专业其实要在不确定性当中往前发展,我们需要抗争这些舒适区,抗争这些不知道的情况。 塞加·霍曼(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副院长): 艺术的作用包括视觉、听觉、表演艺术,在形成这种知识的创造以及心灵相互依存的理解过程当中,艺术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科学研究可以受益于这个过程,利用这些直观的和非线性的过程的艺术过程,产生很多结果,并且允许这些领域发生一些冲突,这其实是一种方式,可以增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