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政策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3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沪中职发展稳定 技能人才迎来“春天”

记者 朱筱丽

一批上海中职教育的课程和教材走出国门,输出到法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随着中职教育迎来“黄金时代”,高技能人才也迎来了“春天”。

记者 朱筱丽

上海中职发展趋势

上海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让有着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科研室主任王珺萩十分感慨。她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部分中职学校就开启了“走出去”学习国外经验的步伐,“那时候,国外的职业教育从硬件到教学理念都很领先。而在近几年的国际交流中,法国、芬兰等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反而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2012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步入改革发展“黄金期”。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挑战的重要举措。“此次上海中职课程输出海外,表明上海中职教育步入国际先进水平。”未来上海的职业教育要更多地伴随企业走出去,伴随项目走出去,将更多专业教学标准输出海外。

就业“含金量”提高

青年技能人才在上海,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的技能人才,如今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紧俏货”。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上海76所全日制普通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高达98.37%,平均起薪增长至3105元。

2017年12月中旬,上海市对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选手进行“重奖”。金牌选手分别奖励人民币50万元,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授予“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直接办理上海市常住户口落户等。

“重奖”背后,是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发展的“刚需”——职业教育要兴起,技能人才要出头。

技能人才迎来“春天”

用“春天到了”来形容一部分技术出众的青年,一点也不为过。

2017年10月19日,多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上海杨浦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杨山巍捧回了一座车身修理项目的金牌。这个20岁的年轻人,此前跟随父母在上海一直学习到初中毕业,因为没有上海户口,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在上海找一所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留在上海,要么回四川老家继续读书参加高考。

杨山巍选择了前者,他进入上海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汽车专业学习,并在入学第二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捧回一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他,不再受制于户籍限制。他不仅拿到了50万元的奖金,还享受到了“高技能人才直接落户”的政策,多家知名企业向他抛来橄榄枝。

实际上,杨山巍的故事并不只是个例。据统计,2017年上海65所中职学校总共毕业了5898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的就业率为98.86%。而上海全市中职毕业生中,超过85%的学生在本地直接就业。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中职学校的校长们,总是对市场需求最为敏感的一群人。关注就业市场、关注企业需求似乎已经内化为校长们的一项基本能力。

上海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校长沈瑞华表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职生普遍面临着“就业率高、社会认可度低”的问题,中职专业考分降低、生源质量下降,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学校招进了资质普通的学生,却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国家经济转型的高素质人才。这道“难题”倒逼着中职学校进行结构调整,“不能光说就业,还要提高学生就业的含金量。”

近来,该校新设了10多个专业,以适应这种新需求。比如大飞机制造专业、航天技术专业、舰艇制造专业、现代农机维护专业等。每年,这所学校会有30名毕业生进入大飞机集团工作,20多名毕业生进入航天技术研究院工作,二十几名毕业生进入光明集团工作。这些学生年薪基本可以达到7万元左右,个别优秀学生还成长为舰艇研究院的领导干部。到了每年6月,学校会举行集中招聘会。4天时间,全校1000多名毕业生就被“全部抢完”。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瞄准发达国家、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与试点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经验,深化上海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导报